【連網】 交匯點訊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八年位居全國第一的江蘇,聆聽十九大報告吹響的新號角,策馬揚鞭,向建設創新型省份再加速。
越過“黃金拐點”,為全國創新探路
泰州醫藥城會展中心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對此,亞盛醫藥總經理郭明頗為感慨。作為具有全球創新能力的企業,位于泰州醫藥城的亞盛醫藥在初創期坐了五六年冷板凳仍持續探索積累,近兩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已將6個國內外領先的創新藥推進到中美澳臨床試驗階段。
“企業家必須清醒認識到,真正的創新是在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能盲從也不要跟風,需要遵循客觀規律,耐得住寂寞,勇敢面對挑戰甚至失敗,以滿足國內外巨大現實需求為初衷,以挑戰國際科學前沿為手段,最終實現具有重大科學和社會意義的創新目的。”正在美國參加會議的郭明說,“希望在國家創新大潮的推動下,亞盛能夠克服后期開發過程中的各種挑戰,為人類獻上在中國研發的突破性原創新藥。”
生物醫藥是創新最為集中的行業之一。“研發一個一類新藥,需要突破種種技術壁壘,要持續10年創新之功方有可能成功。”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龐俊勇認為,從10年來的發展看,至少在創新藥的研發和人才集聚上,蘇州工業園區正在成為國內領先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創業基地和技術創新中心。
全社會研究與發展活動經費由2012年的1288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2026.9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2.66%,江蘇省已越過國際公認的科技起飛“黃金拐點”,成為我國創新活力最強、創新成果最多、創新氛圍最濃的省份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出了新的‘動員令’。”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表示,江蘇作為我國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省,肩負著為全國探路的重要職責使命。
創新進入新階段,企業轉型明方向
“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既有宏觀指導,又有微觀指引,為我們企業第三次戰略轉型更加指明了方向。”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告訴記者,作為一家以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為主的高新企業,協鑫昨天、今天和明天所做的種種努力,主要體現在通過科技創新升級,走綠色發展之路,推進能源消費、供給、技術和體制革命,實現主體能源的更替、開發利用方式的轉變。
朱共山說,協鑫力爭在2019年前率先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為增強國家發展的新動能奉獻更多更優質的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在智能智造方面,協鑫將開發建設更多的“黑燈工廠”“智能車間”,構筑綠色智慧小鎮。
南京快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峰告訴記者,作為南京創新創業企業的典型,他們優化團隊結構,走出國門,不斷在海外輸出產品,進行對外貿易。為打造“五公里半徑智能生活圈”,快輪科技著力于研發智能短途代步工具,這幾年取得飛速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快輪將為消費者出行提供更多新選擇、新方法。”對于未來發展,劉峰信心滿滿。
“江蘇的創新驅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只要給足夠長的時間,江蘇就會接近或者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要是照這個速度堅持十年,江蘇一定會出現世界一流大學,一定會出現全球優秀的創新企業,一定會出現一流的研發創新機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未來30多年江蘇的增長靠智慧,增長動能轉變是靠創新驅動。
搭建高端平臺,匯聚全球創新人才
十九大報告提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筑巢才能引鳳,培育戰略人才需要搭好平臺。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徐惠民說,當地引進了10多家“國家隊”科研院所,29所中外知名高等院校,集聚了近500家新型研發機構,吸引了國家“千人計劃”143人。這些人才通過科研創新,打破了許多產品的國際壟斷,為地方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力爭通過3至5年的努力,蘇州工業園區自主培育2至3個千億級戰略新興產業,實現新興產業的引領示范,轉型發展躍上新臺階,開放創新實現再出發。
東南大學教授徐康寧認為,創新要有資本、技術、信息、人才、創新生態系統等等,但最為關鍵的還是人才。要把匯聚全球產業創新人才當作重中之重,與其“漫天撒網”不如“有的放矢”。要發揮企業引進高端人才的市場主體作用,避免政府“一頭熱”和“過分熱”。韓國半導體工業世界領先,就在于三星等大企業引進全球高端人才。江蘇正在推進揚子江城市群建設,關鍵是集聚全球產業特別是高端產業創新要素,全力發展創新產業。
王秦說,江蘇省將牢固樹立“改革是動力、企業是主體、產業是方向、人才是支撐、環境是保障”的工作理念,在改革上邁出新步伐,深入實施“一深化四提升”專項行動,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
下一步,江蘇將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以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等改革試點為契機,進一步探索驅動創新的新機制新模式。同時,全面落實“創新40條政策”,深入推進科技創新“放管服”改革,賦予各類創新主體更大的科研自主權。
另外,在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高新區示范引領能力、提升創新平臺集聚能力等方面,江蘇將邁出新的步伐。
交匯點記者 吳紅梅 宋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