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周 瑩 王從帥 龍步青 王 月 李康雷 宋 芹
白色的群鳥在濕地高飛,劃出優美弧線,海州灣畔,碧空如洗,海天一色;中云臺山的林場,楸樹葉變得金黃,為秋冬的連云港增添一份美麗……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于一座城市來說,不僅是對外展示的“金名片”,更蘊含著城市綠色發展的無限活力。
今天的連云港,群山滴翠,眾水奔流,群鳥集聚,作為中國極具活力的開放城市之一,正在向全國最適宜居住城市邁進;今天的連云港,不僅關注經濟增長、城市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物質財富的創造,也努力實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雙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大樹村,位于連云港贛榆區黑林鎮。因為地處贛榆小塔山水庫涵養區,大樹村不能發展工業,發展滯后讓這里的百姓生活有點難。
當筆者再次來到大樹村,卻發現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青壯年在工廠上班了,老年人和婦女在藍莓田里忙碌起來,孩子們在村里的健身區快樂地玩耍。
北緯35度是世界公認的最佳水果生產帶,黑林鎮3萬多畝荒山恰恰處在這一地理區位,該鎮確立了“生態立鎮,富民優先,綠色發展”的綠色富民強鎮思路。今天,金傲來、友聯農業、紅果林、沃田等實力雄厚的公司先后落戶,以8000畝沃田藍莓和6000畝獼猴桃為主的林果種植基地蓬勃而起,一畝荒山純收入過萬元甚至數萬元……山區農民在保護生態中獲得雙贏,既帶來了金山銀山,也守住了綠水青山。
除了黑林鎮,連云港市開發區的朝陽街道也是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典型。11月的云臺山,金黃滿山,紅艷艷的山楂掛滿了枝頭。走進朝陽街道韓李村,這里的山楂紅艷喜人。種植大戶李正兵正在緊張忙碌。他告訴筆者,靠著這方山水,每年收入都在幾萬元。特別是隨著農家樂采摘火爆,家里的收入也逐漸多起來。
事實上,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早已成為港城人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共識。連云港人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環保約束能力不斷加強
自改革開放以來,連云港市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而環境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中央、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連云港市生態質量經歷了劇烈陣痛、刮骨療毒、修復建設等多個階段。近年來,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性改變,老百姓幸福指數迅速提升。
1980年2月,連云港市環境保護局成立,為市政府組成部門,級別為正處級,行政編制15人。內設秘書科、環境管理科、計劃治理科,下屬單位市環境保護監測站;2017年底,市環保局行政編制增加至30人,內設機構有辦公室、環境影響評價處(行政服務處)等9個處室及連云港市環境監察局等7個下屬單位。
改革開放40年來,連云港市環保能力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環境保護規格不斷提升,約束力不斷加強。
“將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生態優先、美麗連云港成為城市戰略,正是有了如此清晰的定位,港城生態環境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連云港市環保局局長韓尚富說,在他看來,港城環境保護眾多規劃、政策、法規確實充分發揮了“龍頭”的“控制閘”作用。
2016年11月,連云港市成為首家完成全國戰略環評試點城市;2017年,連云港市成為全國第一批開展“三線一單”管理試點城市;2018年,連云港市成為全國首個“一把手”市長直接分管環保的城市……
多個“最先”“最全”“率先”,彰顯了連云港市進行生態環保實踐探索的決心。40年來,連云港市發展思維也發生了變化,片面追求GDP增長的思路正在變為綠色發展、特色發展、生態發展新思維。
這種變化從連云港市煙塵管控區域不斷擴大可以窺見一斑。連云港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1987年開始,連云港市著手建立控區,于1988年在市中心區首先建設了1.3平方公里的煙塵控制區。1989年,2.94平方公里的連云港港區煙塵控制區建成,使連云港港成為繼天津港之后全國第二個“無黑煙港”。1995年市區煙控區覆蓋率達到100%。2017年,在全省首家調整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目前市區禁燃區面積已達673平方公里,為市區建成區面積的2.3倍。
環保改革讓生態港城更美麗
改革再推進,探索無止境。
2015年7月1日,連云港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地市級戰略環境評價試點城市。為了推動該項工作推進,連云港市按照“空間紅線優布局、總量紅線調結構、環境準入促升級”的總體思路,將全市國土面積基于“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紅線、人居安全紅線”劃定了22類管控類別、298個基本控制單元,結合不同單元特點提出空間、總量和環境準入要求,任何項目、工程的實施必須嚴格按照空間管控單元、區域及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差別化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等為主要內容的“三線一單”進行規劃,再大的項目面對“三線一單”都要“退讓三分”。
2017年11月,環保部(即現在的生態環境部)在例行發布會上,點贊了港城的“三線一單”試點工作。時任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崔書紅認為,連云港戰略環評試點為沿海新興城市通過“三線一單”優化岸線開發、確定區域污染物控制上限等提供了樣板。
“為了讓‘三線一單’管環保更加‘接地氣’,我們建設了環保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互聯網+環保監控’。”韓尚富說。通過該平臺,連云港市初步實現了對全市建設項目從企業申請、受理、審批、批復、公示、統計分析、地圖可視化等全業務流程的管理,并在審批會商環節提供生態保護空間管控、環境質量空間管控、人居安全空間管控、環境準入管控、總量指標管控、負面清單和優化行業布局等7個方面的智能審批支持,任何不合規的項目設計都將被退回,確保港城環保底線不失。
環保改革,帶來了環境質量的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連云港在改善環境質量、擴大綠色覆蓋面積、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2014至2016年,連云港市連續三年被授予“大氣污染防治優秀城市”稱號;2017年,全市空氣優良天數289天,首次躍居全省第一;22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三類比例較2014年提高4.6個百分點,劣五類比例下降4.6個百分點;6個縣區全部建成生態縣區,市開發區、徐圩新區創成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踏著深化改革開放的步伐,連云港生態環保領域的改革繼續疾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