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伏廣進 宋芹
在連云港贛榆區,有這樣一位調解高手,無論遇到怎樣重大和疑難的糾紛,他總會想方設法幫人們打開“心結”,被大家稱為矛盾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娘家人”,調解戰線上的“拼命三郎”。他就是贛榆區司法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區人民調解協會會長盧干景。
化怒氣為和氣、化干戈為玉帛。他說,這是他的本職工作,而群眾卻說,他就是有這樣特殊的本事。2000年,部隊轉業的盧干景回到家鄉開始從事人民調解的指導和管理工作。19年來,他走遍全區15個鎮469個村(社區),成功調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1512件,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 3000多萬元。盧干景用執著奉獻感動了一座城,先后獲評“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江蘇最美基層干部”“江蘇省防激化先進個人”“連云港市道德模范”“連云港市最美人民調解員”等50多項榮譽稱號;被省司法廳記二等功一次,三次榮立三等功。
轉業新崗練技能
勇做調解一線“拼命三郎”
1981年10月,盧干景參軍入伍,從一名戰士成長為一名副團職軍官。長期戍守在大西北的戈壁沙漠,他敬崗愛武,苦練作戰本領,多次受到記功嘉獎。2000年10月,他從部隊轉業到贛榆縣司法局任副局長。
“沒有過硬的法律素質就無法勝任人民調解工作,練就過硬的調解能力不僅是調解工作的前提,也是對人民負責的工作態度。”為了干好人民調解這份嶄新的工作,盧干景潛心鉆研調解技巧和方法,并在長期的調解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出了“心中有數,手中有本,調解有方,言行有情,效果有成”的“五有調解工作法”。
2015年3月,盧干景參與調解的一宗山荒地承包糾紛,在當地被干群傳為佳話。某鎮村民于某早在1999年就與村委會簽訂土地承包合同,約定承包期20年,面積近30畝。2011年,趁于某農閑外出打工不在家,村委會以于某不能按期交納承包費為由單方終止合同,又將此地轉包給了張某。三方矛盾不斷激化,經歷了20余次公安出警,官司一直打到市中院仍未消停。在這期間,因客觀情況判決無法實際履行到位,承包雙方還因此事多次發生肢體沖突。
盧干景得知情況后,與調解員陳昊明、焦新華一起,在于某、張某和村委會之間來回溝通協調。一回回、一次次,可謂是風雨兼程,鍥而不舍。
一個暴風雨交加的下午,盧干景乘車去承包現場,來到目的地,卻被山上沖下的一股濁流阻斷道路。只見他二話沒說,卷起褲腿穿上雨衣沖進雨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了近4里,2個多小時后才趕到當事人住處。望著滿身泥濘的盧干景,大家的眼眶濕潤了,他們被盧干景的真誠和執著感動,雙方最終自愿達成調解協議,于某也得到了滿意補償。
像這樣調解成功的案例和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在盧干景的“鐵齒銅牙”下,記不清有多少反目的夫妻破鏡重圓,多少成仇的冤家握手言和,多少極易引發民轉刑案件的糾紛得到及時化解。“每當調解成功,看到當事人心平氣和離開的時候,總覺得心底有說不出的高興和快樂。”盧干景欣慰地說。
如今,他已不再年輕,歲月的蹉跎在他的臉龐留下深深的印記,但是臉龐的笑容卻依然那么清晰真切,工作依然那么嚴謹執著,只要群眾需要,他總是隨叫隨到,全力以赴。遇到緊急情況更是沖鋒陷陣……
潛心研磨新技巧
打造為民調解“贛榆模式”
干調解,就得會“攻心”。盧干景常說:法律就像鋼針,任何人不可逾越,情就像手中的線,調解員需要用它們縫縫連連,化解矛盾。
某村村民王老漢不慎摔倒在地,致右側胸部疼痛,到區某民營醫院就診,醫生經CT等檢查未見病變,于是以軟組織受傷收治。王老漢出院后仍感右肋疼痛,經復診卻被診斷為肋骨骨折。完全不同的診斷結果,讓王老漢和家人非常意外和生氣。在討說法的時候,院方與患者發生了激烈爭執。盧干景聞訊,立即介入調查,在了解基本案情之后,進行認真細致地取證論證工作,還專門召開了醫學專家咨詢會,對王老漢的前后診治過程、方案以及用藥等進行詳細分析和科學研判。最終,認定過錯在該民營醫院,應負全部責任。
調解中,王老漢淳樸厚道,不漫天要價,也沒有對院方漏診行為過于指責。可院方卻忌憚社會不良影響,拒不承認過失。盧干景對院方代表曉之以法、明之以理,并觸動了院方代表,最后雙方圓滿達成調解協議。望著醫患雙方握手言和,如釋重負的盧干景欣慰地笑了。
“他做調解工作,始終將我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設身處地為我們著想,有他在,我們放心。”這是當事人對盧干景的一致評價。“老盧干調解,講技巧、講思路!”區衛計委張傳通科長回憶道,“他善于溝通,善于觀察,能通過細微的視角,精準掌控爭議的焦點,及時突破瓶頸、化解矛盾。像這樣的醫療糾紛他處理得太多,成功率達到90%以上,令人佩服!”
為了讓轄區人民享受更好的調解服務,盧干景在工作上也不斷改進、創新。他帶領同事跑遍了全區大小村莊,幫助指導鎮、村、企業、學校建立人民調解委員會534個,形成了為民調解工作贛榆全區“一盤棋”的調解網絡。他更創新搭建“369”合縱連橫調解新平臺,在全區15個鎮和區級機關單位挑選離職干部,組建了一支意志堅定、團結奮戰、能打硬仗的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
如今,哪里有糾紛,哪里就有人民調解組織,哪里就有盧干景率領的這支能征善戰的隊伍在一線調解的身影,專職調解員們用豐富的基層經歷和專業的調解方法,詮釋著什么叫“姜還是老的辣”。
搭建四級聯動平臺
助力跨省矛盾糾紛解決
“要把發現糾紛、解決矛盾作為人民調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這樣,才能貼近民心、獲得信任。”盧干景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贛榆與山東山連山、地連邊、水相通,調解的矛盾糾紛案件經常涉及山東地區的群眾。有一年年底,5個山東農民工來上訪,說位于贛榆某鎮的一家企業拖欠他們20多萬元工資。了解情況后,盧干景發現問題很復雜,企業把工程整體發包給一家濟南公司,該公司老板在家鄉找了這5個工人干活,完工以后卻不給錢。更棘手的是:這5個人既沒跟公司簽勞動合同,也不能證明雇傭關系……
怎么辦?一想到5個人在大冷天湊錢來贛榆的辛酸,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的樣子。懷著一顆愛心、帶著一股韌勁去為群眾排憂解難的盧干景在冰天雪地中跑了一趟又一趟工地,動員所有知情工友出面證明,并跟公司代表義正詞嚴地交涉了許多次。功夫不負有心人,當盧干景趕在春節前把要回的工資款親手交到他們手上時,5個漢子感動得泣不成聲,紛紛要給盧干景跪下表示感謝,被盧干景連忙扶起。
雖然事情一波三折,最終圓滿得以解決,但盧干景的心情卻很沉重,久久不能平靜。“沒有邊界的和諧,就沒有轄區的穩定!”為此,盧干景調研分析邊界地區矛盾糾紛的特點規律,堅持“平等協商、相互協作、積極防控、聯調互動”原則,率先提出“省際鄰邊地區矛盾糾紛聯防聯調、社區矯正協防聯管、普法宣傳資源共享、法律服務共同協作、法律援助相互支援、隊伍建設相互促進”的工作機制。通過搭建跨省的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平臺,建立工作對接機制, 他圓滿解決了170多起跨界民事糾紛,并贏得鄰邊的山東縣區高度認可和聯合實施。
19年來,盧干景走遍了贛榆的所有村莊,用苦口婆心,換來了千家樂、萬家歡。他調解的1500余件案件,事事有根據,樁樁有結果,件件有回音。無論烈日炎炎,還是刮風下雨;無論在田間地頭,還是在巷尾院落,總能見到他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身影。公正嚴明、一心為民的形象也深深烙在群眾心中。
“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矛盾不化解,糾紛不平息,就一刻也不能停歇。”盧干景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