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當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當江蘇在新時代“探路”,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城”與“鄉”正發生著新的變化。我們在老照片里尋覓變遷的軌跡,于光影的回望中觸摸“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再出發!
城的巨變
1983年新街口。南京市檔案局供圖
眼前是一張新街口老照片,一眼望去,金陵飯店“金雞獨立”,讓人穿越時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35年前。
1983年,南京金陵飯店建成,一時間轟動全城,很多人都想親眼看看“中國第一高樓”的雄姿。翻閱當年的報道,曾有新聞記錄了這樣的鏡頭:有市民仰頭細數樓層,樓太高,仰頭幅度太大,戴著的草帽都掉了下來……如今,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卻再也沒人仰頭數高樓了。
過去,高樓大廈曾是佐證城市發展的標志。而現在,新的共識形成:城市的核心是人,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標尺。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南湖廣場。南京市檔案局供圖
今年國慶長假的前一個星期,64歲的朱金成在家翻箱倒柜,忙著找一張33年前的老照片,準備去參加社區展覽。照片找到了——他帶著兩歲的兒子,自豪地站在新建成的“南湖大圓圈”里。“大圓圈”,就是南湖廣場。
1982年,為集中解決下放回城人員住房困難及城市居住環境臟亂差問題,南京市政府斥巨資建造南湖住宅區,占地面積達68.85萬平方米,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住宅小區。3年后,下放回城的朱金成一家7口人從自搭的小土坯房,搬進63平方米的三居室樓房。
“我們給展覽起名《光影流年,南湖記憶》,確實勾起了人們久遠的記憶。”活動組織方、惠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王怡雯說。
南湖作為南京主城跨出水西門的第一步,在當年引領了整個河西的城市化進程。但30多年的老小區,承載著數十萬人便利生活需求的壓力。南湖也在政府一次次改造出新中,獲得新生命。最新一輪出新即將完成,新增300多個地下停車位,新建800多平方米的社區公共活動空間。
城市的發展,最終要為人民創造高質量的宜居之所。縱觀全省,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出新、省級宜居示范區建設……隨著城市品質的一次次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也一次次提升。
秋高氣爽。南京城東,72歲的周樹春拄著拐杖,樂呵呵地走出電梯,去外面散步。
3年前,周樹春突發中風,行走困難。從前,全家人最得意的就是買了新莊花園6樓的房子,從陽臺可遠眺紫金山、玄武湖。沒想到,97級臺階,沒有電梯,成了禁錮老人的最大障礙。
2018年,南京龍蟠路旁的新莊花園新裝的電梯。邵丹攝
2017年初,南京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政策正式出臺,對周樹春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當年10月,加裝電梯正式使用,周樹春終于可以自己上下樓,晚年生活愜意起來。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未來,以蘇南為主體的揚子江城市群將重點在宜居宜業上下功夫,保護和傳承好歷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質和生活品位;蘇中蘇北將著力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化建設,形成集聚輻射效應。
鄉的振興
1983年5月1日,豐縣歡口鄉農民文化宮建成開放。次日,本報頭版刊發報道《豐縣歡口農民自辦文化宮》。5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宮,設有曲藝廳、科技館、圖書閱覽室、青年民兵之家、兒童樂園和游藝室,還造了一個小園林。開放第一天,參觀游覽者達兩萬多人。
1983年5月1 日,豐縣歡口鄉建成蘇北第一個農民文化宮。王汝楫攝
不久,在豐縣縣委宣傳部工作的王汝楫,帶上相機從縣城趕去歡口。在文化宮的小園林,王汝楫按下快門,橋上祖孫倆看向遠方的瞬間定格了。
年近八旬的王汝楫回憶,這祖孫他并不認識,當時覺得畫面好,就拍下來了。1983年,歡口鄉文化站遷至農民文化宮。曾任歡口文化站站長的張奉音記得:“那時缺少娛樂場所,文化生活很匱乏,農民文化宮很受歡迎。”
后來,因為鎮區開發的需要,農民文化宮被拆除。鎮文化站搬到一個院子里,建起了歡口鎮文體活動中心。歡口鎮文化站站長常敬躍告訴記者,1000多平方米的活動中心,設有電子閱覽室、桌球室、戲劇排練室等,周一到周五對外開放。戲曲排練室總是熱熱鬧鬧,來排練的還有沛縣、山東魚臺的農民。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題中應有之義。農村群眾在家門口,便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這就是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大力實施村莊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行動。今年,我省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等扎實舉措。
老人和年輕女子,各端著一籠水蜜桃,小男孩笑嘻嘻地望著照片中的女子。看起來,這是溫馨富足的一家人。記者把這張照片傳給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人大副主席、鎮黨委宣傳委員蘇亞紅,請她幫忙尋找照片的主人公。她笑起來:“這是我呀!”原來,2004年本報攝影記者王廣林去陽山鎮采訪。蘇亞紅陪同他邊走邊看,走到自己家門口時,恰巧遇到自己的公公徐國均。蘇亞紅順手幫公公端起一籠水蜜桃,兒子看見媽媽,跑過來幫著開車門。王廣林按下快門。
作為宣傳委員,蘇亞紅的工作離不開推介所在的“蜜桃小鎮”。她的微信朋友圈里,陽山和桃子是關鍵詞,美麗鄉村、豐收景象……張張圖片都很吸引人。
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桃源村——陽山美景。
在規劃引領下,陽山走出農村綜合改革、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田園綜合體這“三部曲”。水蜜桃,從一擔擔賣到一斤斤賣,再到一只只賣,價格屢創新高。盤點全鎮農戶的“錢袋子”,陽山鎮黨委提供了一個令人羨慕的數字——當前全鎮戶均存款34.79萬元。陽山,一個鮮活的鄉村振興樣本!
住得怎樣,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今年9月4日,省委、省政府召開會議,要求尊重群眾意愿,推進蘇北地區農民群眾按城鎮化規律集中居住,顯著提升群眾的住房條件、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和文明程度。
宿遷沭陽錢集,正在喬遷的居民。宋嶠攝
宿遷市沭陽縣錢集鎮是漣沭片區扶貧鄉鎮。2017年以來,錢集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建成3個集中居住區,還有兩個正在建設。說到集中居住,錢集鎮農民張加榮喜滋滋地說:“小區環境好,離街近。”今年夏天,張加榮從老房搬到新建的效佐新村。一家三口,買了90多平方米的三房套間。端著大紅盆,走在“搬家小分隊”最前方的張加榮步子顯得特別歡快。
徐州棚戶區項目立德小區改造前后對比。張雙攝
交匯點記者 唐 悅 徐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