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全媒體記者 王正喜 通訊員 李輝 張欣 馬燕美)“今天,我們來到張寨鎮青墩寺小學,重溫入黨誓詞,這對于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日前,徐州沛縣文化藝術界代表和張寨鎮各界代表聚集在青墩寺小學,紀念青墩寺辦學104周年、中共沛縣第一個特別黨支部成立91周年。
近年來,張寨鎮依托農業資源優勢,憑借徐濟高速公路及高速連接線的區位優勢,精心培育了以陳油坊萬畝葡萄產業園為龍頭,博源設施農業示范園、農潤觀光園和于樓草莓采摘園為景點的2萬畝休閑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帶。目前,全鎮高效設施農業已發展到3.5萬畝。張寨鎮結合自身實際,利用現有產業資源,依靠大戶帶動、合作社帶動、集體帶動項目,用科學的規劃及特色種養業、生態旅游等,不斷提升產業層次,為貧困戶拔窮根、開富路,讓農民真正能就業、得實惠。
“傳承紅色基因,推進綠色產業,對于促進張寨鎮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徐州沛縣張寨鎮高立根說,“我鎮青墩寺小學是沛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的地方,玉皇廟村是1930年中共沛縣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召開地,我們把張寨的紅色資源與豐富的土地資源結合起來,在紅色土地上追求綠色發展,將推動我們加快打造徐州一流農業強鎮、江蘇鄉村旅游名鎮”。
黨建引領
紅色文化在傳承中發揚
1月27日,沛縣紅色文化公益聯盟在張寨鎮隆重舉行黨支部成立揭牌儀式,聯盟黨支部將在黨建引領公益方面繼續開展有益探索,并及時總結經驗,為推動紅色文化公益聯盟黨員隊伍健康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自費創建紅色博物館的老黨員王成啟,在張寨鎮陳油坊村一處不起眼的二層民居,卻擁有5萬余件紅色藏品。在二樓陳列室,一本本反映紅色革命的連環畫、一張張充滿革命情懷的繪畫作品、計劃經濟時代的糧票、掃盲運動時的畢業證書……一件件承載著中國革命歷史的老物件,王成啟說:“每看到一次革命前輩的事跡,就會心潮澎湃一次,他們艱苦卓絕的故事,總能燃燒起我拼搏向前的斗志!”
張寨鎮陳油坊村農民王成啟,用35年的堅持,在紅色收藏領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3年前,他拿出部分藏品,辦起了“紅色博物館”,成為“沛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地”。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他發起成立了沛縣紅色文化公益聯盟,進校園、到鄉村、進機關,宣傳紅色文化,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如今,“紅色文化公益聯盟”志愿者已經達到263人,在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同時,志愿者們還常年堅持走出去關愛社會弱勢群體,幫助孤寡老人、貧困兒童。
“江南燕子磯,江北青墩寺”——分指長江南北兩所歷史名校,雖各處長江一南一北,卻都是革命的紅色搖籃。而青墩寺小學,就位于沛縣城南15公里處的張寨鎮李廟村,是我們身邊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28年夏,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戰爭年代,在青墩寺學校小柏樹林里,成立了當時中共沛縣第一個“特別支委”。從此,沛縣革命斗爭有了堅強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2014年,青墩寺小學被列為“江蘇文化遺產解讀工程”;2016年,被授予“沛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基地”。學校定期向黨員、干部群眾、師生開放。發揮紅色文化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讓廣大青少年了解革命歷史、感受革命傳統、砥礪理想信念,將紅色精神代代相傳,讓紅色文化助力“中國夢”。為了讓下一代了解歷史,展望未來,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青墩寺培養了一批以中高年級學生為主的革命歷史業余講解員,每當有來賓參觀中山堂、魯班祠、三圣宮、碑林等古建筑時,就有一名老師或者同學上前講解,讓人耳目一新,感覺革命后繼有人。
整合資源
小蘆筍帶動產業大發展
2月20日,從徐濟高速沛縣出口向西5分鐘的車程,記者來到了江蘇軒瑞千畝蘆筍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顧玉軍指著連片的蘆筍,霸氣地對記者說:“我們這1500畝生態蘆筍的種植質量如果說全國第二,就沒有人敢說第一!”這個園區采用電信5G物聯網技術進行自助澆灌,根據土壤墑情自主決定澆灌的水量和時間;蘆筍園里使用的肥料和農藥是由中化化肥與美國世圖樂公司提供;田間管理是“土專家”和“洋專家”結合,沛縣當地的“土專家”負責現場管理,大學的“洋專家”則主要負責解決各類疑難雜癥。
沛縣張寨鎮千畝蘆筍種植基地,是由江蘇軒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800萬元建設,集蘆筍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規模化、集約化大型示范園。基地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育苗,2017年4月初開始種植,2018年3月28日開始收割。基地建設前,魏老家村村民孟慶素將自家的6畝地流轉給了投資方,每畝地得到了1000元的流轉費用。資源變成了資產,農民變成了股民,沛縣農民的口袋也隨之鼓了起來。孟慶素告訴記者,一家6口人,過去經營6畝地,年毛收入不足7000元。流轉后,每年有6000元地租純收入,再加上打工收入,年收入10萬余元。
善于整合各類資源的顧玉軍說,除了租賃承包土地的錢和人工工資,蘆筍其它方面的硬性支出并不多,包括5G物聯網和化肥、農藥等,多為相關部門免費提供。為什么這么牛?顧玉軍說,這些廠商到哪兒能夠找到這么好的蘆筍園,來為他們的高質量產品打“活廣告”?
控制成本+精細化管理,不僅保證了蘆筍的品質,第一年的畝產量就創紀錄地達到了500公斤/畝,今年即可達到750公斤/畝。有了好的發展基礎,顧玉軍準備把蘆筍種植面積擴大到5000畝,并與中國藥科大學合作研制生產蘆筍含片、蘆筍膠囊、蘆筍面膜等產品,與洋河集團聯合生產蘆筍酒的合作也已基本敲定,蘆筍產業鏈條將越來越長!
上海標準
種出綠色優質蔬菜
“我們的蔬菜每天定時發往上海和北京各大超市和批發市場,節假日更是供不應求。”2月20日,在濟徐高速公路立交橋旁,張寨鎮鎮長張敏對記者說,產業化、園區化的發展理念,讓張寨鎮現代農業不僅實現了“量”的增長,更實現了“質”的轉變。如今,該鎮立足實際,創新思路,通過整合特色農業園區,形成了西線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帶、中部特色果蔬和種養混合產業帶、東線優質稻麥種植區相結合的高效農業發展格局,有效實現了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2017年12月26日,徐州—上海外延蔬菜生產基地揭牌儀式在張寨鎮博源農業示范園舉行。這個園區育有幾十種優質蔬菜。由于采用箱式栽培、槽式栽培等立體無土栽培工藝,可將土地的種植利用率提高3倍左右,同時還能省水、省肥、省工。此次掛牌為沛縣優質農產品進入上海打開了突破口。全縣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加強質量安全管控,強化產銷合作保障,提升上海外延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水平,推動更多綠色、安全、優質的農產品走進上海。
該基地目前已經輻射帶動張寨鎮周邊農戶及家庭農場種植面積約6000畝,年畝產效益約12000元,向上海卜蜂蓮花超市日供應達60噸,月平均銷售額近600萬元。供應鏈的形成,加快了張寨鎮蔬菜產業的提檔升級,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更多綠色、安全、優質的張寨乃至沛縣農產品走上上海市民的餐桌,實現沛縣張寨人民“菜園子”、上海市民“菜籃子”雙豐收。
按照上海標準打造的陳油坊萬畝葡萄采摘園,現已發展成為一個以陳油坊村為核心,輻射周邊李廟、立寺、玉皇廟、魏老家等8個行政村,沛縣張寨鎮陳油坊萬畝葡萄采摘園以優質高效葡萄種植為主導產業,現已發展為集葡萄種植采摘、休閑觀光及農家樂旅游為一體的萬畝生態產業園。陳油坊村也由幾年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小村莊,一躍成為國家農業部確定的全國首批“美麗鄉村”、“江蘇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和“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