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蘇報記者 嚴松 蘇報通訊員 侍艷娟
近日,第十八屆古胥門元宵燈會在百花洲熱鬧舉行,現場吸引了近千位市民前來參與活動。活動現場,走三橋納吉迎祥、制蘇燈喜鬧元宵、猜燈謎共話愿景等吳地民俗活動紛紛上演,喜慶的氣氛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人。一年一度的古胥門元宵燈會是近年來姑蘇區滄浪街道大力打造文化品牌、做好文化工作、彰顯文化魅力的一個縮影。滄浪街道根據擁有的深厚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發揮轄區內廣場文化、民俗文化、傳統文化的優勢,連續舉辦古胥門元宵燈會、吳地端午民俗文化節等特色文化活動,以文氣凝聚人氣。
激活基層黨建活力
以黨建引領推動文化更好更快發展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一直以來,滄浪街道以黨建文化為主旨,緊緊圍繞群眾需求抓黨建、圍繞群眾興趣建載體,依托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更接地氣的文化載體,激活基層黨建活力,提升黨建工作的引領帶動作用。將黨的建設植根于深厚的文化沃土上,以通俗易懂的文藝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宣傳黨的主張,以黨的主張助力文化工作百花齊放。
為盤活街道深厚的文化,滄浪街道依托行動支部凝聚合力,深化行動支部工作法,建成萬年“走街串巷的紅色騎行隊”等22個示范行動支部。道前、桂花、胥虹等社區行動支部全年累計接待參觀160多批次,5000多人,輻射范圍不斷擴大。除此之外,街道注重古城保護工作,圍繞生態保護、社會治理、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四大領域成立了河小二、店小二等85個行動支部,整合近百家轄區共建單位參與行動近500次。依托“文化滄浪”品牌,滄浪街道整合“胥虹大家唱”等居民文藝團隊資源,打造“盤門紅”文藝輕騎兵。通過輕騎兵黨建聯席會和節目供需對接機制,文藝團隊承接黨組織為民服務項目25個,用老百姓喜聞熱見的文藝節目宣傳黨的主張,打造出《木刻春秋》《憶糖粥》《禮尚往來》《環城步道滿目春》等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以黨建為引領,滄浪街道以點到面,著力打造區域黨建工作站。按照“四個有”和海棠花紅標準,街道深化69閣文創企業、桂花社會組織2個區域黨建工作站建設,凝聚更強大的工作合力。區域黨建工作站推行“一軸四網”,實行“組織聯合建立、黨員聯合管理、資源聯合利用、服務聯合提供,問題聯合解決、發展聯合推進”“六聯”服務機制,打造“組織建設網、‘共管’服務網、資源共享網、協作發展網”四張區域非公黨建工作“網”。“金色桂花”區域黨建工作站運用社會組織“五色分類分層”管理制度,通過實施“凝聚力”工程,制定任務清單,努力將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轉化。
文化發展離不開人才優勢和硬件保障,滄浪街道大力發展人才隊伍建設,加大硬件投入,以黨建引領文化陣地建設,為優秀團隊提供演出展示的平臺。為充分發揮人才在轄區優秀團隊建設中“領路人”作用,滄浪街道以人才網格化模式為工作抓手,將轄區21個社區劃分成7個網格片,每個網格片內劃分1位專業人才,負責隊伍建設及活動開展。按照社區特色及文藝團隊水平,街道先后成立了200多支文體團隊,其中精品團隊21支,依托街道品牌活動“微舞臺”相連接。除此之外,街道還成功組織建立“文聯專家團”“指尖秀非遺文化園”“勞模宣講團”等公共文化服務團隊以及“小候鳥”城市融合計劃等公益文化服務項目,提供菜單式服務運行模式,豐富文化供給側資源。
有了行動支部、區域黨建工作站在思想、人才、硬件上提供的基礎支持,滄浪街道在挖掘本土特色的基礎上,深度打造群眾文化精品品牌。近年來,滄浪街道緊緊圍繞中國夢、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等時代主題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緊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充分挖掘姑蘇古城內涵,精心創作了一批極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文藝精品。2018年,滄浪街道原創舞蹈節目《木刻春秋》榮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等多項重量級獎項,并登上蘇州市迎新團拜會以及姑蘇區迎新團拜會的舞臺,同時備戰全國的群文類舞蹈最高獎項的角逐,彰顯姑蘇文化實力。相聲《禮尚往來》榮獲“繁星獎”等多個獎項。通過戲曲表演唱及快板的形式積極打造廉政作品精品創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潛心創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取得可喜成績。
深挖古城底蘊文化
做亮非遺文化傳承保護
在夯實黨建引領的基礎上,滄浪街道扎根自身古城特色,深挖古城底蘊文化,做亮非遺傳承,大力打造“文化滄浪”品牌。
滄浪街道擁有古城1/4的土地面積,面對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街道扎根古城文化,深挖古城特色內核,朝著“挖掘歷史文化底蘊 厚植古城文化深度”的目標不斷前進。非遺文化傳承保護是滄浪街道古城保護的重要一部分。滄浪街道注重吳文化的延續,統籌做好吳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充分展現蘇州端午、元宵的傳承性、時代性、文化性和群眾性,進一步豐富“文化滄浪”的品牌內涵,將非遺文化做實做亮。
2009年,古胥門元宵燈會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元宵燈會除觀燈賞燈外,還有猜燈謎、舞龍燈、吃元宵、走三橋等一系列民俗活動,充分反映了蘇州地區元宵節習俗以及豐富的文化色彩和群眾性、傳承性的特色。自2001年以來,被譽為“姑蘇三寶”之一的古胥門燈會已連續成功舉辦十八屆,并已登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評全國優秀春節民俗文化活動。每年的燈會都吸引眾多市民群眾以及各地游客參與,成為傳播優秀民族文化、豐富市民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品牌。
端午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流傳千年、生生不息。相比其他地方,蘇州的端午與眾不同,紀念的是早于屈原200多年的伍子胥。當年,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造闔閭大城,胥門是所辟古門之一。胥門作為世界非遺文化蘇州端午的保護基地,連續開展了十四屆蘇州端午文化民俗文化活動,重在突出“傳承千年文脈、品味蘇式生活”的特色。通過開展系列活動,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推動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群眾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習和傳播中來。
位于道前社區的“指尖秀非遺文化園”,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近年來,在滄浪街道已開展各類活動300多場,其中非遺傳承類的活動包含了蘇派剪紙、草編、折扇、陶藝、繩編、布藝、口金包制作、簡繡等。一方面,讓“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從而提升全民的非遺保護意識,將非遺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非遺知識的大眾化普及。另一方面,將非遺與創意設計相融合,創造出更多貼近生活的文化產品,把這些非遺文化產品推廣入市,不僅普及了非遺的文化內涵,還打造了非遺的特色“生活美學”。
同時,街道極其重視民間藝術保護工作,近年來,百花洲舞龍隊蔣達夫成功申報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草粽編》鄒星花申報第三批姑蘇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并受邀參加各項非遺傳統舞蹈展演,為轄區文化又抹上了重要的底色。
加大發展內核動力
文化產業帶動經濟高效飛躍
文化深厚是姑蘇區的最大特色,用好這些寶貴文化資源,將文化優勢轉換成產業發展優勢,關系到姑蘇區的可持續發展。有了之前對于文化發展的深層次推進,滄浪街道繼續前行,積極推動文化發展從軟實力向硬實力飛躍,帶動街道轄區文化產業的巨大增長。
滄浪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正茂介紹,文化產業一直是滄浪街道轄區經濟版圖中非常重要的一塊。文化滄浪,文化為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也是滄浪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核心路徑。滄浪街道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著力發展古城旅游和文化新經濟產業,重點打造現代文創設計產業功能區。通過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真正把文化軟實力轉化成發展硬功夫,提升產業能級,讓“蘇州之核”的美譽實至名歸。
近年來,在國家不斷鼓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東風指引下,滄浪街道立足轄區老廠房、老校舍等資源較多的實際,充分借鑒上海、深圳文創產業發展的經驗,通過改造建設,打造出金獅創藝產業園、姑蘇69閣創意產業園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引進江蘇省廣電有線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等大量文化創意重點企業,并積極發展文商旅板塊,形成暢園、吳宅和南門商圈完美融合的良好業態。
姑蘇·69閣文化創意產業園成立于2011年12月,是姑蘇區最大體量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是滄浪街道重點打造現代文創設計產業功能區的示范樣區。產業園有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隊伍,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相關配套及服務。占地面積4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0平方米、共有39棟單體獨棟的69閣文化創意產業園目前已簽約入駐企業69家,入駐率已達87.7%,其中文化產業類企業53家,文化企業占入駐企業的比重76.8%,目前在姑蘇69閣文化創意產業園工作的人員有1200人左右。
位于金獅河沿的金獅創藝文化產業園以構建蘇州本地優質文化IP孵化平臺為主要方向,與文化新經濟的公共服務平臺具有較好的承接關系,規劃強調文化元素在商業模式中的驅動作用,通過梳理、提煉文化IP,整合產業資源,打造具有蘇州特色的產業微生態。在被授予“國家文化新經濟開發標準試驗基地”的稱號后,金獅創藝產業園對標新標準,確定升級改造規劃方案,短短數月就騰出5000多平方米空間載體,從原來簡單的房屋出租模式轉變為提供IP再生研發、孵化、授權推廣的全產業鏈服務。
作為蘇州古城的南大門,南門商圈被認為是與觀前地區、石路地區并列的蘇州城區三大商業街區之一。隨著軌道交通竣工通車,西二路道路綜合整治工程完成,南門市場、原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等地塊搬遷騰換,綠都姑蘇雅集、天房吳儂里高檔小區樓盤的推出,泰華北側金地商業項目的加緊落成,南門商圈圍繞全區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功能區設置,重點發展古城旅游、文化新經濟、時尚新零售、高端商務、電子商務等特色商貿產業,融合原有業態和新布局業態形成互動,串聯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構建全域旅游和文商旅融合整體格局,打造成姑蘇區的城市新名片。
截至2018年底,滄浪街道轄區共有1200余家文化產業企業。基本涵蓋了所有文化產業門類,包括旅游、影視制作、動漫、設計服務、休閑娛樂、藝術品交易等方面。2018年,共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929萬元,約占街道公財收入的13.8%。涌現出姑蘇69閣文化創意產業園、金獅創藝文化產業園、江南文化創意設計產業園、5166和聲影視文化互聯網產業園、“悅未來”青年創業公社等文化創意產業園,以及悉地國際、美瑞德、江蘇有線、洛可可、深度蘇州、丹尼動漫、締丞文化、成果文化、愛濤拍賣等蘇州文化產業知名企業。共有金獅創藝文化產業園入選國家文化新經濟開發標準試驗區、姑蘇·69閣文化創意產業園入選省級重點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