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枕江抱湖,無錫期許一泓碧水,滿城風景。
(圖片來自網絡)
“十三五”以來,無錫市委、市政府連續四年把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作為全年第一個全局性會議,“一錘接著一錘敲”部署工作的成效開始顯現——一個喜人現象是2018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主要指標年均值好于全太湖。
成績與不足相伴。正如全市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成效還不穩固,無錫治水稍有松懈也極有可能前功盡棄:45個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相較省內兄弟落后較多,161條河道水質優Ⅲ比例同樣有待較大幅度的提升……水環境問題依然是制約無錫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
無錫加快打造美麗中國樣板城市,建設“碧水城市”,讓老百姓看見更多的清水綠岸、碧波美景,一場突破瓶頸制約的治水補短攻堅戰正在打響。
(圖片來自@無錫-廊橋 )
久久為功:做好“加減乘除”法,重新唱響《太湖美》
無錫伴湖而生,因湖而興。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無錫打造“碧水城市”,重新唱響《太湖美》是首要使命。
“三年來,全市累計實施881項太湖治理重點工程、482項水污染防治重點工程。”市生態環境局黨組副書記顧崗自2007年供水危機發生后全程見證了無錫“治太”之路。他說,這881項工程完成率每年居全省首位,前兩年省級“治太”項目完成率均為100%,“去年底省級部門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與太湖無錫水域水質主要指標好于全太湖同步,其中一項重要指標的總氮濃度近30年來首次達到Ⅳ類標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歷經10多年“治太”,成效固然令人欣喜,但更應看到嚴峻的現狀。相關監測數據同時顯示,太湖無錫水域水質改善趨緩,部分指標出現波動,水質根本性好轉的“拐點”尚未到來。顧崗分析,破解太湖治理的“邊際效應”,必須久久為功,一是做大環境容量的“分母”,二是縮小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分子”。
具體而言,就是要堅持不懈做好根治污染、恢復生態系統的“加減乘除”法。“加”指增加環境容量,城市河道每5—8年可輪浚一次,探索太湖生態清淤聚泥成島,提高河湖自凈能力;“減”代表減少污染總量,通過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污水處理廠擴容提標、“散亂污”企業(作坊)整治等系列舉措壓減污染因子;“乘”是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激發優化水生態的乘數效應;“除”指破除只顧各自利益,損害生態環境的陋習。
短板所在,也是提升河湖水環境質量的潛力所在。采訪中得知,今年全市“治太”目標任務已排定,299個項目計劃投資35億元,項目總量、投資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4.5%、59.1%,主要任務就是“減污”,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污水處理廠的擴容提標。市市政和園林局排水管理處處長徐勁介紹,該市城鎮污水處理廠將按照省生態環境廳規定的“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限值”實施提標改造,目前方案已編制結束,馬山污水處理廠即將實施改造工程,并配建濕地進行涵養排放。待全市51家污水處理廠提標明年全部完工后,出廠水質將由一級A提升至準Ⅳ類,大幅削減對入河入湖的污染。
(圖片來自@無錫-廊橋 )
截污為本:嚴堵污水入河,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子”
河湖一體,治湖必先治河,只有河流清才有太湖美。全市國省考斷面45個,密度全省最高,有161條河道納入環境綜合整治。統計數字顯示,目前無錫流域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雖從2016年的37.8%提升到去年的64.4%,但在全省排名依然靠后;161條河道中水質優Ⅲ比例僅為34.8%,距離70%的目標尚差一半。
河流水環境治理,什么是關鍵?在對多個部門的采訪中,受訪者一致把控源截污列為重中之重。“水環境治理關鍵在岸上。”市水利局河湖管理處處長符智強直言,控源截污是治水工作的根本之策,也是最難之舉。
截污,減的是污染物排放總量這個“分子”,其中不少是通過雨污混排進入河道的污水。據市河長辦調研,部分地區控源截污不徹底,有的地區污水管網覆蓋率不到70%,部分截污設施運行不正常,雨污管網滲漏、混排現象較多,污水溢流入河現象屢見不鮮。市水利局河湖管理處副處長薛路陽的手機里,保存著一段河道督查時拍攝的視頻:一個雨天,大量黑色的污水從駁岸雨水管中涌入河道,場面觸目驚心。據透露,就在上月進行的一次河長制工作暗訪中,仍發現十幾處點位存在雨污混排現象。
全面落實雨污分流迫在眉睫。去年該市首次系統性提出推進管網全覆蓋,不僅要完善城市污水管網系統,還要把管網延伸到農村地區的各個行政村。今年市市政和園林局將繼續重點推進控源截污工作,深化排水達標區建設,將在河道整治中同步對入河雨水管網進行清通改造。“上海等城市正在加快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在上游雨水管加設過濾沉淀井,這樣工地的泥沙、空氣中的揚塵、汽車尾氣的沉淀物就不會隨著雨水進入管道,避免‘洗地水’直排污染河流。”市河長辦相關人士介紹,該市也將推動建設初期雨水收集處理設施。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分子”來源是農業面源污染。市生態環境局污防處副處長楊志國在多年工作中發現,該市河流位于農村的國省考斷面經常在秋冬季出現水質異常波動。他分析,每年秋冬季,涉水工程施工和臨河魚塘清塘換水攪起大量淤泥,氨氮含量極高。“秋冬季本來就是枯水期,此時大量泥漿水的排入,對水質影響很大。”據悉,去年該市已針對加強秋冬涉水工程施工、漁業生產等水污染防治工作出臺了文件,今年還將對水產養殖劃定禁養限養區。
(圖片來自@無錫-廊橋 )
暢流活水:疏通斷頭浜打開箱涵,盤活長江太湖兩大水系
確保今年年底前建成區全面消除黑臭水體,這是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傳出的信號。“市區41條河道全面‘消黑’,明確講‘確保’,不說‘力爭’,這表明我們已有足夠把握。”徐勁坦言,3年多的城市黑臭水體攻堅戰殊為不易,水體變黑變臭原因較為復雜,其中一個顯見的重要因素是斷頭浜太多,41條河道中,斷頭浜有22條,占了一半多。
細究其因,是城市建設對水系的破壞。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江南水鄉的無錫早先河網密布,水路暢通,但在當年大規模的道橋建設中,較少考慮河道的相通,“比如,一條太湖大道造成眾多南北河道不貫通;建清揚路后,大量東西向河道被阻斷”。在“最無錫”的梁溪區,斷頭浜就達76條。
這個春節,貢湖大道近金城路東側路旁的綠化帶里出現了一條三四米寬的小河,這條100多米的新挖小河北連諸家橋浜明河段,南連蘆村河。“歷經9次清淤卻9次返黑,短短200米長的諸家橋浜是梁溪區152條河道最難治的一條。在截污到位后,續明河、通水系,將讓原本‘斷頭’的諸家橋浜從此‘活’起來。”梁溪區治水辦工作人員說。
斷頭浜難治,箱涵、暗河更是“硬骨頭”。近日,全市首個開箱涵戰役在揚名街道潘步橋河整治工地打響,如果順利的話,被埋20多年、長達千米的“地下河”將在今夏“重見天日”,而開挖箱涵的各類成本超過1億元。“打開箱涵通明河的費用巨大,但體現了區委區政府的治河決心。”梁溪區住建局局長萬建農表示,老城區已梳理出內含超過百米箱涵的河道近10條,今后將因地制宜實施“外科手術”,讓更多“地下河”在陽光下流淌。
碧水長流,流水不腐,更大范圍的暢流工程正在謀劃。符智強介紹,無錫是平原地區,河道的整體流動性不強,市水利局已編制完成錫澄片區骨干河網暢流活水方案,今年將啟動建設,計劃引長江水通過白屈港、錫澄運河等河道,一路向南進入無錫市區骨干河網,以此增強水體流動性,擴大水環境容量,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在錫澄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提速的今天,盤活長江太湖兩大水系的暢流活水工程,無疑將給無錫“碧水城市”建設帶來想象空間充盈的福音。(曉亮 星光 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