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鄉村振興,講習先行。在淮安市金湖縣,600多個生長在田野里的鄉村振興講習所,正成為農民朋友的“最強大腦”,為新時代農村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
產業興旺
既要“數量多” 更要“質量高”
“采用生態高效養殖技術后,通過種草投螺、稀放大養等方式,母蟹規格能達到的125g以上,畝產值超12000元,畝均利潤達到8000多元。”春節剛過,在銀涂鎮湖濱村的水上鄉村振興講習所里,講師、湖濱村黨總支書記滕慶春就忙活開了,幫群眾算好“經濟賬”、畫好“路線圖”,認清本地的資源和優勢,鼓勵群眾自力更生發展產業,已經成為了鄉村振興講習所里的重要課題。
聽了滕慶春算的經濟賬后,村民劉孝根動了心思,他打算將自己承包的60畝水域進行生態化養殖改造。“過去我們都憑經驗養,一到夏季高溫,蝦蟹死亡率特別高,也不知道怎么辦,今天聽了講課后,我找到了科學的方法。”劉孝根說。
劉孝根所在的湖濱村,位于高郵湖畔,全村擁有湖區養殖水面7500余畝,村民們祖祖輩輩都靠養殖、捕撈魚蝦為生。針對傳統養殖受臺風、洪水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大這一實際情況,湖濱村利用鄉村振興講習所這一平臺,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采取“群眾點單、講習員配菜”的方式,將黨的惠民政策,湖區靜養、套養技術等科技知識送到船頭,引導廣大漁民走精養、混養致富路。
講習所里的一堂課,催生湖濱村發展的新目標,湖濱村黨總支書記滕慶春感慨地表示,過去,講習所主要承擔教育培訓的功能,而在新時代下,講習所則推陳出新,成為了鄉村振興的大本營,“通過講習所這個平臺,我們本村黨員、干部、百姓知道了國家發展的方向、地方政府在做什么、我們村要走什么樣的路,達到先富‘腦袋’再富‘口袋’的目的,為加快鄉村經濟快速發展增添了信心。”滕慶春說。
截至目前,湖濱村全村精養、混養面積已經達到了5500畝,占全部養殖面積的73.3%, 300畝的魚電光伏項目已初具規模。鄉村講習所,正成為產業振興、農民增收的“致富課堂”。
鄉風文明
既要“面子光” 更要“里子亮”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源泉。“萬畝荷花飄清香,荷蕩內外好風光。婚喪事宜不鋪張,文明風尚美名揚!”這首由閔橋鎮村民王金良改編的地方小調,這幾天正在全鎮多個講習所唱響,深受黨員群眾的歡迎。王金良說,“我們家侄子去年結婚,是到縣城的大酒店里去辦的,一共辦了46桌,光酒席錢就花了十幾萬,大家都這樣,我們也只能硬著頭皮,盡量辦得風光一些。”眼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攀比之風在基層鄉鎮愈刮愈烈,浪費讓人心痛。
針對這一現象,閔橋鎮施尖村鄉村振興講習所特意將移風易俗作為開課的第一講,引起了村民的熱烈反響。“奢華攀比的紅白喜事既加重了村民的生活負擔,又助長了攀比浪費之風,實在是弊大于利。堅決抵制婚喪喜事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我們黨員干部要自覺帶頭不鋪張浪費,下一步我們要制定村規民約,成立紅白喜事理事會等民間組織,對村民加以約束、引導,自覺做移風易俗的先行者,新風正氣的推動者。”閔橋鎮施尖村黨總支書記徐選邦話音剛落,臺下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村民陳廣美激動地說:“徐書記剛剛給我們上的這一課,真的是說到我們心坎上了,就是應該這樣,不然像以前那樣鋪張浪費哪個能承受得起,我要第一個加入理事會!”
講習課程
既要“高大上”更要“接地氣”
辦好講習所,關鍵在“深”,落點在“實”,重在講“透”。為了讓講習內容更接地氣,金湖縣緊扣農村實際需求,全面聚焦政治思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惠農政策、先進典型八個方面內容,采取會場和現場、扶貧和扶志、菜單和點單三個結合,面對群眾講好新理論、新政策、新技術,實現教育農民、引導農民、服務農民、提升農民、轉化農民的目的,引導農民成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主力軍。
截至目前,金湖縣已在縣委黨校、全縣10個鎮、137個村(居)和500多個村民小組建成“鄉村振興講習所”,構建了覆蓋縣、鎮、村(居)、組四級的鄉村振興講習體系。金湖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廣峰說,“開辦鄉村振興講習所,從目前試點的情況來看效果是比較好的,在年終的時候,我們會進行一些測評,讓群眾來打分,推動這項工作更好地服務于脫貧攻堅,讓老百姓早日實現全面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