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3日,由聯勤保障部隊駐寧某基地南京官兵組成的文藝小分隊來到浦口區社會福利院,開展“雷鋒在身邊,幸福夕陽紅”活動。張先達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昨日,一場以“與文明同行,讓愛心飛揚”為主題的文明實踐活動在無錫市舉行,引導和激勵大家踐行雷鋒精神。賈軍松華燕東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今天是3月5日,第56個學雷鋒紀念日。
雷鋒是永遠的時代楷模。昨天,我們有雷鋒;現在,輪到了你我。在別人需要時,伸出你的雙手。你,就是雷鋒!
在江蘇大江南北,大街小巷,一群群不同年紀的可愛的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動學習雷鋒好榜樣!一個個平凡的工作者,在崗位上點滴奉獻詮釋人間大愛。
有一種數十年的堅守,叫雷鋒
4日一早,高鐵連云港站人流最密集的出站口,一間“雷鋒車驛站”燈光明亮,50多平方米的驛站里,不時有旅客進出咨詢、借用充電設備,長椅上也有不少人正坐著休息,等待接站。“我們雷鋒車驛站從早上5點50分開門,迎接第一班6點多到站的火車旅客,一直到晚上6點,不間斷服務旅客。”當天值班的90后雷鋒車手戚芳菲介紹。
1963年,連云港新浦汽車總站拉出第一輛免費為旅客服務的“雷鋒車”,從此,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就在火車站和汽車站之間忙碌穿梭。各種榮譽的背后,是幾代車手半個多世紀的接力。
56年,“雷鋒精神”的不竭暖流浸潤大江南北,涌動淮河兩岸。
樂紹琪是鹽城市鹽都區尚莊鎮姚伙村的一位普通農民,也是“中國好人”。2007年,一間石棉瓦搭建的40平方米的小窩棚就成為最初的“紹琪書屋”。農家書屋很快被擠爆,樂紹琪想擴建,但要投入四五十萬元。“五個女兒跟著我‘勒緊褲帶’,擠出20萬元。做油漆工的二女婿二話沒說,把辛苦攢下的10萬元捧給我。”樂紹琪的抽屜里,至今還有近20萬元的欠條,但眼前的新書屋,讓他心里美滋滋的。
楷模的力量,在于用自己日復一日的奉獻,詮釋新時代的雷鋒精神。
在法律戰線奮戰28年的常州中院執行局執行實施處處長張福榮,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法官”“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多年基層審判執行工作,讓他對雷鋒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我的工作,就是在法度外、情理中,尋求各方當事人利益的平衡點。”四代鐵路人共同鑄就的南京站“158”雷鋒服務站,今年兩個月就處理求助信息1535批次。揚州市江都區公安局巡特警大隊的“為民服務簿”,20年時間已記了20本,記錄好事2496件……矗立在江蘇大地上的一座座“精神燈塔”,溫暖百姓的心,照亮前行的路。
有一種平凡的付出,叫雷鋒
并不是每一個奉獻者,都雁過留聲。雷鋒精神的可貴之處,是那些沒有被定格的瞬間,是那些沒有被銘記的姓名,更是那些無處不在的感動。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大家一起做好事,就能匯聚更大的力量。”最近,徐州市豐縣王溝鎮郵遞員趙本增為民服務又有新動作——改造郵政“三農”服務站。作為小鎮上走出的“江蘇好人”,42歲的趙本增常年免費為農民提供農機具,還成立“農田保姆服務隊”,幫助鄉親們進行田間管理。年前,他還通過郵政渠道幫助王溝鎮陳莊村30多戶村民銷售上萬公斤大豆和白菜,帶動增收上萬元。
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雷鋒精神超越時空維度,跨越地域界限,直至永恒。
在南京珠江路,新街口街道組織的學雷鋒志愿活動,匯集轄區內各個愛心單位。一群銀發老人吸引大家的目光,他們是玄武區紅十字會的志愿者,前來宣傳遺體器官捐獻。68歲的王桂蘭奶奶早就簽了遺體器官捐獻協議,5年前老伴去世時,也把遺體捐了出來,“現在老人的觀念變了,參與的越來越多,今天就有不少人填了表格”。
在蘇州觀前街,以無償獻血為主題的學雷鋒活動,邀請多位獻血、造血干細胞采樣志愿者代表分享各自的故事。
“等到春暖花開時,我們將組織40多名失獨老人坐著高鐵去北京,看看天安門和長城。”在響水縣,生命傘公益協會的“幸福來敲門·關愛失獨老人”項目,用一把“生命之傘”為全縣60歲以上的失獨老人撐起愛的綠洲。在重大節假日,協會有志愿者陪老人共度,還為每位失獨老人購買人身意外險,讓他們重拾生活信心。
南京棲霞區馬群街道金陵驛社區的學雷鋒活動,幾乎召集社區所有的達人,修車能手井師傅、縫紉巧匠劉奶奶,還有磨刀師傅李大爺……一項項微笑的公益服務,把最普通的個體都變成“活雷鋒”。
有一種精神在傳承,叫雷鋒
雷鋒,一個被銘記56年的名字,一首被吟唱半個世紀的歌曲,一種被幾代人傳承的信念。新時代,雷鋒精神的種子像蹁躚的蒲公英,灑遍每一寸土地,也像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跑,代代延續。
雷鋒生前戰友、溧水縣人武部原政委趙明才,2月28日走進南京火車站“158”雷鋒服務站;3月1日在溧水大金山雷鋒文化館舉辦三場講座;3月4日上午從溧水趕到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參加學校升旗儀式。
“最近確實有點忙,也有點累。但是看到南京學習雷鋒的氛圍越來越好,我覺得值得,感到高興!”趙明才說。1960年11月,在沈陽軍區的一次會議上,趙明才結識同住一間房的雷鋒。雷鋒犧牲后,趙明才在雷鋒墓前立下誓言:活著就要像雷鋒那樣做人,一輩子學習宣傳實踐雷鋒精神。退休前,趙明才不管到哪里,一直堅持學習雷鋒做好事;退休后,他把宣講雷鋒精神當作生活的最大追求。
56年,雷鋒精神生生不息。時間不僅豐富它的時代內涵,更讓它成為人人踐行的社會風尚。
3日,泰州市志愿者智慧云服務平臺開通上線,借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以提供緊急求助、生活保障、健康服務為基本服務內容,打造“互聯網+”志愿服務,最終達到實現精準服務的目標?;顒蝇F場,服務平臺公布100個今年重點志愿服務項目,服務對象基本覆蓋全市需要幫扶的所有弱勢群體,體現“大愛之城”志愿服務的責任與擔當。
4日,如皋拉開“微笑之城大愛如皋”志愿接力馬拉松文明實踐全城行動,數百項實實在在的志愿服務活動將貫穿整個三月,切實為百姓解決好“身邊小事”。在無錫江陰,學雷鋒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題,整個三月,江陰的志愿者將為群眾提供100余個志愿服務活動,把最暖心、最走心的服務送到市民家門口。
駐站記者集體采訪 記者 鄭 焱 盛文虎 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