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從不見面審批的“南京速度”,到智能通信的“江蘇領跑”,再到復興號高鐵給江蘇人生活帶來的變化,在江蘇代表團采訪這些天,全國人大代表們熱議的“江蘇速度”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代表們看來,高速、高效是江蘇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蔡蘊琦 石小磊/文 吳勝/攝
政府甘當服務經濟發展的“店小二”
企業家點贊不見面審批“南京速度”
講述人: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龍翔
龍翔代表對總理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可謂深有感觸。在昨天的小組討論中,龍翔代表談道:“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放管服’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后,企業開辦時間大幅壓縮,企業和群眾辦事便利度不斷提高。”龍翔代表在調研時,南京的一位企業負責人就曾對他說,商事制度改革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尤其是審批時間大幅縮短。“他自己都沒想到,審批能這么快;而且在審批過程中,政府部門全程服務,盯著我們來辦,真正成為服務經濟發展的‘店小二’。”同樣地,小米科技華東總部落戶建鄴,從首次洽談到正式簽約,僅用了70天,跑出了優化營商環境的“南京速度”。
龍翔代表說,南京市針對民營經濟在市場、融資、轉型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舉措,通過開展招投標領域專項整治、市場壟斷行為專項治理、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改革等措施,促使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其中,政府專門面向中小微民營企業的采購比例不低于40%,給小微民營企業的比例不低于60%。在政府采購評審中,對小微民營企業產品給予最高10%的價格扣除,為中小微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更優的環境。
據了解,由于政府甘當“店小二”,2018年南京深化“放管服”、國企國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領域改革,出臺優化營商環境100條、支持民營經濟發展30條,工程建設項目審批“864”改革實現審批材料減少30%、時效提速50%以上。
【江蘇數據】
政府甘當經濟服務的“店小二”,首先是審批制度,審批事項能減則減,讓企業多用時間跑市場、少費功夫跑審批。其次是工作作風的變革,政府部門放低身段,把服務放在第一位。
近幾年來,江蘇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化“不見面審批(服務)。推行網上審批和服務,使得更多事項不見面辦理。2018年底,江蘇省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不低于90%,市縣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不低于80%;省、市、縣級政務服務事項進駐綜合性實體政務大廳比例不低于80%,5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窗”分類綜合受理;實現凡與企業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以及辦件量較大的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在線”,必須到現場辦理的事項“最多跑一次”。
到2019年底,江蘇力爭在全省范圍內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具備“不見面審批(服務)”能力(法律法規另有規定或涉密的除外);8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窗”分類綜合受理。
江蘇打造智能通信“高速公路”
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大有可為
講述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
說到“江蘇速度”,就不能不提江蘇信息通信的高速發展。作為領域內的權威專家,楊震代表感受頗深。楊震代表打了個比方,公路是運輸的基礎設施,信息通訊是消息傳遞的基礎設施。“電話不能打、傳真發不出去、網絡也不通,信息傳播被阻斷,經濟當然發展不起來。”80年代末,隨著第二代移動通信GSM的出現,中國的移動通信呈現爆發式的增長,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90年代初,互聯網興起。之后是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相互融合的第三代、第四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國移動通信技術已從追隨者轉變為參與者。到第五代更不一樣了,中國又往前走了一步,在某些領域起到引領的作用。”
江蘇移動通信各方面的指標在全國走在前列,“江蘇很早就在通信管理局的指導下完成了通信基礎設施‘村村通’工程。”東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為江蘇培養了一大批通信人才。“比如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是南郵校友,他為推動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楊震代表十分看好江蘇在信息通信領域未來發展的前景。“江蘇在信息通信領域有很好的基礎,投入非常大,同時也聚集了大批通信人才。”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工業互聯網”概念。楊震代表舉例說,比如一排機器人由通信聯接起來共同協助操作,這就要求機器人的反應時間必須非常短,也不能出差錯。在楊震代表看來,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讓網絡變得高可靠、低時延,萬物互聯變為可能。打造好這條智能信息高速公路,江蘇在即將到來的5G和萬物互聯的時代一定大有可為。
【江蘇數據】
記者了解到,2018年上半年,江蘇電信業務總量、電信業務收入全國和東部排名均第2位;截至2018年6月底,全省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08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9376.8萬戶,全國和東部排名均第3位,移動電話普及率增長至116.8部/百人。移動寬帶(3G+4G)用戶數全國排名第2位,IPTV用戶全國和東部地區排名分別第2位和第1位;FTTH/O用戶規模排名全國第2位。
隨著“寬帶江蘇”、“無線江蘇”工程的大力推進,江蘇基本建成高標準、高品質的“全光網省”。全省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341.8萬公里,位居全國第1位,城鎮、農村基本實現光纖寬帶全覆蓋;固定寬帶用戶平均接入速率達到62.9Mbps,4G網絡實現了全省所有市、縣、鄉和行政村的全覆蓋。移動數據流量平均單價降幅達到60%,固定寬帶平均帶寬平均支出下降超過40%。
2018年,全省家庭固定寬帶平均接入速率為89.14Mbps,全省有5個市的寬帶平均速率超過90Mbps。 截至2018年6月底,全省50M及以上寬帶用戶占比從去年60%左右提升至今年的84.1%,全省100M及以上用戶占比達到50.8%。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
江蘇鐵路正奮力跑出“加速度”
講述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黨委委員、南京鐵路辦事處主任吳向東
1993年,吳向東來到常州火車站裝卸車間開始了20多年的鐵路生涯,親身經歷了鐵路運輸的大發展,見證了江蘇鐵路跑出“加速度”。
吳向東告訴記者,1993年時,常州站是滬寧線上的一座特等站。可即便如此,車還是很少,而且是綠皮車。那時候,從常州到北京,一天才一班車,要10幾個小時,從常州到上海也就五六班車,車程也接近4個小時,到南京還要2個多小時。那時候的春運,也是人人疲憊不堪,車站人滿為患。他回憶起一個細節,當年不少旅客來趕春運的加班車,都要帶一根長棍子,這長棍子是用來橇開車窗縫隙的,然后站臺上的人把旅客從窗戶里塞進去。當時的綠皮車上,只有十幾節車廂僅有的一節軟座車廂有空調,是德國進口的車廂,還需要用外匯劵買票,而且一般人有錢也坐不上。
事實上,回望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的鐵路建設進程,1978年時,江蘇境內只有建國前建成的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寧蕪鐵路3條鐵路,鐵路營業里程772公里,平均車速每小時40公里左右; 2005年,建成了新長鐵路、寧啟鐵路,實現了鐵路營業里程倍增,結束了蘇中腹地不通鐵路的歷史; 2010年,建成滬寧城際鐵路;2011年,建成京滬高速鐵路。2018年底,江蘇境內鐵路營業里程達3014公里,是1978年的接近4倍。鐵路客運量40年增長了7倍多。復興號從南京到北京的時候節省到3個多小時,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事。
“等到明年底,隨著兩座公鐵兩用跨江大橋建成,連淮揚鎮、滬通、鹽通等一批鐵路建成通車,江蘇的鐵路運行結構還將發生大飛躍,”吳向東告訴記者,徐宿淮鹽、連鎮鐵路北段有望年內開通,中鐵上海局集團還將支持江蘇的北沿江鐵路、通蘇嘉鐵路、合肥至新沂鐵路等項目加快推進。
【前景展望】
目前,江蘇正加快鐵路建設。到2020年,全省鐵路營運里程將提升至4000公里以上,其中時速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鐵路達2700公里,基本實現以軌道交通為客運主骨架的“兩小時”江蘇。沿江城市群城際鐵路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基本建成“1小時城際交通圈”。
2025年,基本建成以南京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鐵放射網和全省“三縱四橫”高快速鐵路網,高快速鐵路里程達到4800公里左右。2035年基本實現半日通達全國、2小時暢行江蘇、各設區市1.5小時抵達南京,在全國率先建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