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行走在紅色為底的鋼結構架空步道上,一路水景相依、城市相伴、綠樹環繞,讓人們有種在城中游、在樹梢間穿行的美妙體驗,這就是新的“網紅打卡地”——江陰綠道,也是江蘇首條空中綠道。
今年年初,江陰綠道大橋道正式投運。自開通以來,這里已經成為當地市民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的“網紅打卡地”。
江陰綠道大橋道,總長約5公里。其獨特性在于,全程采用架空步道與地面綠道相結合的形式,利用天橋跨越各城市道路,真正實現無障礙串聯綠道。江陰綠道一期工程質量總監單希明介紹:“我們的地面是采用美觀性和舒適性相結合的彩色瀝青,欄桿扶手是選用的鋁合金扶手,采用了內傾70度的安全角度,防止小孩攀爬。”
不僅結構創新,道路配套也很完善且互動性強,有兒童劇場、兒童游樂場、音樂廣場等。記者在音樂廣場看到,這里放置了五種敲擊樂器,大家動一動手就可以聆聽美妙的聲音。
據了解,包含空中綠道在內,整個綠道工程規劃設計30公里,主打“濱水歷史人文景觀”和“山體生態森林景觀”兩大主題路線,串聯江陰主城區的“江、河、湖、園、林”等不同類型的生態風光和多個歷史人文景點。
同樣是為城市“添綠”,綠道和綠地有何不同作用?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與旅游規劃分院副院長幺貴鵬告訴記者,流動的綠色步道能將不可移動的景點、設施進行串聯,讓人們在健身休閑的同時,又與自然山水、人文景點零距離接觸,一切都變活了。“一般綠道會把城市里相對分散的綠地公園、濱河空間做一些組織和串聯,綠道還有經濟和旅游方面的帶動作用。比如鄉村綠道是作為一種串聯城鄉,旅游帶動的作用。另外,還有慢行交通的這種功能,引領人們低碳出行,綠色出行。”
城市內規劃往往都是提前編制,很多地方的綠地、綠道都是見縫插針來做,所以,江陰的空中綠道無疑給一些建成區規劃帶來了靈感。幺貴鵬表示:“就是在建城區相對空間比較局促的情況下,建立各個景區公園一種聯系。但是,類似的規劃設計手法應避開歷史文化保護要求較高的敏感地段,因為本身高架的步行橋,也是一個現代的處理方法,可能跟現代城市環境能更加契合。”
除了各地的自選動作,在江蘇,一個更加驚艷的綠道計劃正在展開。幺貴鵬透露,作為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一環,一條連接8個設區市的“巨無霸”綠道,將展現出江蘇更高水平的文化和特色。“現在江蘇省在做大運河沿線的風景路,把整個大運河沿線用綠道做一個串聯,在較遠的地區,運用鄉村道路進行整合和串聯。”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姜奇卉 編輯/趙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