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導讀
總有那么一群人存浩然正氣,矢志不渝、忠心報國;總有那么一群人懷赤子之心,揮灑汗水、青春無悔!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代代江蘇兒女為祖國的繁榮昌盛接續奮斗,涌現出一大批矢志報國、實干創業的典型人物和群體。3月25日起,江蘇廣電總臺推出"愛國情 奮斗者"專欄,講述全省各條戰線為國家發展建功立業的先進典型和在平凡崗位上不懈奮斗的普通人的故事,展現人民群眾熱愛祖國、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
我們首先聚焦國家最高科學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丹心報國、為國為民的奮斗人生!
上世紀70年代初,戈壁深處一聲巨響,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當人們歡呼慶賀之時,年輕的錢七虎卻身著防護服迅速沖進核試驗中心,勘察用于實驗的飛機洞庫防護門的受損情況。錢七虎所從事的,正是當時中國亟需的 "防護工程"研究。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我們國家執行的是積極防御戰略,我們不打第一槍,所以我們在地下要建能夠扛炮彈、炸彈、鉆地彈、原子彈、氫彈這些武器破壞的工程。這些工程是我們國家積極防御戰略的基石,是我們國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
在錢七虎看來,如果把核武器看作是"國家利刃",那么防護工程就是"為國鑄盾"。1975年,錢七虎創造性地運用當時最先進的"有限單元法"計算理論"和大型晶體管計算機進行計算,成功解決了變形控制等設計難題,設計出當時國內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飛機洞庫防護門。在世界武器技術不斷升級的"矛""盾"攻防中,錢七虎一次次破解世界級防護難題,為中國設計出"打不爛、炸不毀"的"地下鋼鐵長城",讓中國防護工程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進軍科學的路上,錢七虎是過關斬將的斗士,然而面對家人,他卻是一個心存愧疚、偶爾嘆息的老人。常年在外奔波,長時間的失聯,錢七虎很少有照顧家人的機會,未能考上大學的兒子、去世的老母親,是他至今打不開的心結。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科學精神應當是科學就是老老實實的,實事求是的,這個要無私奉獻,個人的理想要和國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相結合。”
心懷家國、無私奉獻,這是錢七虎的畢生所求。在軍事防護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同時,他也一直關心著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每次出國開會,錢七虎都喜歡在當地坐地鐵,或者坐上出租車鉆隧道,他說這些都是國家建設需要的技術。2005年南京長江隧道開工建設,在方案論證時設計單位提出在江床上使用"沉管法"建設隧道,但錢七虎卻憑借對研究資料的廣泛閱讀,認為"沉管法"存在安全隱患,力主在江床下層采用"盾構法"開掘隧道。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郭志昆:“他考慮到長江中上游有重大的水利設施,上游來的泥沙量少了,河床被沖掉的泥沙量相對來說就多了。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沉管的方式,時間一長,隨著泥沙被沖走了之后,工程就露出來,甚至要浮起來,這樣工程就完全報廢了。”
錢七虎的"盾構法"建議最終被采納,確保了隧道質量的百年大計。在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國家能源地下儲備、核廢物深地處置、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大工程中,錢七虎都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決策建議和關鍵性難題的解決方案。同時,他還以敏銳的目光、開闊的視野,瞄準前沿提出了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建議,也因此被許多人稱為"戰略科學家"。即便如今已經82歲,但錢七虎依然習慣于奔忙在全國各地的建設一線,為國家建設、人民事業奉獻一生。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一個人不能光想著自己,要想到別人,要想著國家和人民,一個科學家不但要注意到戰術問題,也要注意戰略發展的全局問題,也就是說在關心國防的同時,也關心國家的建設,這樣才能做出更大的貢獻,更大的作用。”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黃蒙 張正 鄭凌 章斌煒 楊國 編輯/朱一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