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收藏達人胡長榮建起農耕文化博物館

        【連網】□ 張晨晨 劉青

        石磨、木犁、牛車、各式耙 ……走進位于連云港灌南縣新安鎮曹莊村的農耕博物館,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步入其中,遠離城市喧囂,仿佛穿越回上個世紀,鮮活的農耕文化撲面而來。這里便是胡長榮傾心打造的500多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博物館。展館內上萬件的物品,對他來說這些是世間的無價之寶。

        2萬余件藏品

        展現傳統的農耕社會文明

        “這是木犁,距現在150年以上;這是鐵犁,已退出歷史舞臺幾十年了;這是公共場所用的汽油燈,以前農村晚上搭戲臺唱戲要用的;還有木拖耙、捻線砣、風箱、六角匾、手爐、暖爐……”站在農耕博物館里,胡長榮如數家珍。

        農耕博物館,坐落在一處簡陋的院落里,有很多大石磨,仿佛置身一處“石磨坊”。院內一面頗似影壁的墻上,掛著數件麻繩牛鞭、蒸饅頭用的竹篾等已經完全退出人民生活的舊生產生活工具。在“影壁”的右側幾間屋里,擺放著來自灌南和周邊地區的農村生產生活常用物件。盡管場地有限,有些老物件放置得略顯擁擠,有的甚至堆在角落里,但滄桑的歷史和獨特的造型,仍然讓人無法忽略它的存在。

        博物館的“主人”胡長榮,今年65歲,是灌南縣政協委員、縣農耕文化收藏家、連云港市農耕文化研究所所長。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朋友家的院子里,看到了一些很久以前的農村生產工具,一下子勾起了對早年生活的回憶。如今,這些農具在慢慢消失,逐漸被耕田機、收割機取代,以后的孩子根本無法想象它們的存在,不會明白其中蘊含的農業智慧。”談起做這些事的初衷,胡長榮認為,雖然機械化是趨勢,但自己這一輩經歷過傳統的農耕活動,有義務將這些告訴后輩,希望他們能珍視幸福,不忘初心。

        而走到院內的東側,搭起了一個高大寬敞的鋼架鐵皮大棚,這是他2015年投資幾萬元,拓展的“中國傳統車輛展廳”。在100多平方米的展廳里,有江蘇地區歷史上祖輩沿用的三輪牛車、四輪牛車、二輪馬車,以及全國各地的各種各樣的獨輪車和與車輛有關的展品100余件,充分展示了我國兩千余年的車輛發展史和古代車文化。

        出院門右拐,在院子的西側,一“把”巨大的鐵架“算盤”豎立在路邊,“算盤珠”都是石頭的,有人的腦袋大。而在房屋的后面,還有一處很大的后院,中間遍植花草,沿墻是回形長廊,粉墻黛瓦,雕花廊柱,廊下的墻上、地上,全是形式各異的農具。

        挨家挨戶搜集

        為“淘寶”花費幾十萬元

        2006年退休以后,胡長榮決定從一種傳統農用播種的工具—————耩子入手,開始了在全縣各地鄉村的“淘寶”之路。當年春節一過,他便奔波于新安鎮的各個村委會,打聽耩子等過往農具的存在。“但所到之處,人們都認為,木制的耩子在上個世紀分田到戶后就少有人用,退出農耕舞臺至少30年,如果還有,那么不是朽了就是散架了,要想找個完整的估計很難。”

        幾個月后,有朋友告訴他,在湯溝鎮下堯村的一戶馬姓人家有一個三條腿的耩子。激動萬分的胡長榮立即坐車前往。但無論他怎么“磨”,對方就是不愿給。一次不行去兩次,兩次不行去三次。兩周后的一次大雨過后,當胡長榮再次踏著泥濘來到了馬家,馬家終于被他的堅持所感動才給了他。

        隨著“頭炮”打響,讓他在“尋寶”之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并在幾年后有了江蘇省首家農耕文化博物館的誕生。

        在胡長榮的一摞摞的本子上清晰地記錄著館內每一件物品的所得時間、地點及所用花費。三十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其農耕文化博物館內的所藏物品也分別是有償、無償各占一半,其中有償部分已花費近幾十萬元。不少村民主動為他提供尋找線索,甚至還有村民主動將自己家里用不著的東西直接贈送給他。

        為了獲得更多的藏品,他還經常涉足于縣內的各個大小廢品收購站,希望能在這些地方有意外收獲。他還在網上發布“搜集帖”,為了豐富自己的搜集與建館經驗,曾多次到各地博物館學習借鑒。經過30多年堅持不懈的搜集與發展,胡長榮博物館中的傳統農耕物品,從最初建館時的兩百多件增加到現在的兩萬多件,其數量居全國同類博物館之首,涉及耕種、管理、收割、儲藏、計量、生活、習俗等方方面面。

        記錄傳承農耕文化

        推進鄉土歷史文化教育

        2016年,胡長榮經過4年的艱辛創作,出版了自己所著的《見證中華農耕文明傳統農具篇》一書,圖文并茂,系統描述了我國過去常見的80多種傳統農(器)具,其中20余種在我國農書中很少介紹或未見報道,特別是木制三輪牛車,填補了我國古代至今無三輪牛車記錄的空白,它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木制車輛。此書還被灌南中專指定為校本教材。

        近年來,我國的傳統民俗日歷的“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傳統民俗日歷是農耕文化的千年沉淀。農作物的播種,無論麥田或秋田,都要掌握準確時間節氣,不同季節使用不同的農具。”胡長榮介紹,“比如‘白露沒有雨,犁地要早起’;‘小滿不滿,芒種開鐮’,芒種時收麥需要鐮刀,打麥需要石磙子、木锨;耩子是播種時節用的;大雪時天寒地凍,用石磨磨粉,生產粉條、粉皮……”

        節氣與農耕文化密切相關,是“非物質的文化”,而胡長榮的農耕物品,則以實物的形式來反映農耕文化。“下一步,我將搜集更有歷史價值的、有典故的或者有特殊意義的物品。”胡長榮說。

        胡長榮的農耕文化博物館,一直堅持免費對外開放,已累計接待各地參觀人員近幾十萬人次,幾乎每天都有前來參觀的人。“農耕文化是連接鄉村傳統生活與都市現代生活的紐帶。我建這個農耕文化博物館,不但使農村丟棄的生產、生活用品有了歸屬,更重要的是可以記錄本地及周邊地區近代農村的發展與變遷,對我們的后代進行鄉土歷史文化教育,讓后輩感受到我們先輩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從而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胡長榮笑著說。  

        相關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尤物视频www|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麻豆|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欧美日韩一卡二卡|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露脸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热久久| ssss国产在线观看| 无翼乌全彩本子lovelive摄影| 亚洲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热99re久久精品这里都是精品免费| 四虎永久网址影院| 黄瓜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v11av18|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va国产va天堂va久久| 狠狠夜色午夜久久综合热91| 四名学生毛还没长齐在线视频| 国产男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馆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大道香一蕉久在线影院| 日本在线高清视频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亚洲图片第一页|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不卡|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 | 性欧美videos高清喷水| 在线观看免费av网站| 一级毛片完整版| 无码天堂va亚洲va在线va| 久草免费福利资源站| 欧美巨大xxxx做受中文字幕|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男人的天堂久久| 国产三级在线视频播放线|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