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伏廣進 王寧 謝穎
“方敬老人的精神給我們做出了榜樣,雖然他已經離開我們,但我們一定要銘記他為地方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連日來,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走進坐落在贛榆區宋莊鎮任莊村的全省首家全國道德模范紀念館,深切緬懷連云港市首位全國道德模范、“現代鄉賢”方敬老人。
方敬,1931年1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連云港市贛榆區宋莊鎮任莊村。他少時投身革命,新中國成立后曾任華東師范大學教師,華東師范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長。自1978年開始,方敬每年都從上海回老家捐資助學。1998年,在退休7年后,他抱著“用教育改變家鄉貧困面貌”的信念,毅然離開繁華都市上海,只身回到宋莊鎮任莊村。20余年里,他堅守著“居德斯頤、為善最樂”的初心,傾盡200余萬元畢生積蓄,先后資助260名貧困學子步入高等院校,甘做寒門學子的“擺渡人”,用大愛和善舉,讓尊師重教在贛榆大地蔚然成風。
1948年,方敬考入上海華東模范中學,恰逢戰亂舉家生活艱難,吃不起午飯只能喝水充饑,恰巧被班主任胡景清遇上。胡景清拉著他只說了一句:“陪我到‘小小天’吃飯,我一個人吃悶得慌。”這一陪就陪了高中3年。受人之恩,心植善念,胡景清的善舉隨之影響了方敬的一生。
上世紀90年代的贛榆農村,一個家庭每年的存款能超過兩千元已算富裕,上學甚至大學的費用往往會傾盡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積蓄。彼時的任莊村村民多以打魚為生,“上學不如上船,讀書不如賺錢”的短視觀念十分盛行。
“如果不是方老師,我早就放棄讀書放棄高考,賺錢養家去了。”即使20年過去,祁海燕還依舊記得第一次見到方敬時的情景。“我們從未謀過面,他卻把一沓錢塞到我手上,囑咐我要繼續讀書。他走后我躲起來悄悄數了數,整整一萬塊。”父親去世,母親獨自拉扯三個孩子,貧困這根稻草重重地壓在祁海燕身上,她簡直不敢相信,一位素未謀面的老人竟愿意資助她上學,自尊而敏感的心靈被突如其來的善良感動。“我這一輩子都會感激方老師!”
除了向個別窮困家庭的學生提供資助,1993年,方敬在宋莊中學捐出3萬元設立以自己恩師名字命名的“景清獎學基金”,向成績優異的學子提供獎勵。20多年來,他傾盡積蓄,資助總額超過200萬元,260多位學子因此受惠。1998至2015年的17年間,僅任莊村這個1400余口人的小漁村就出了140余位大學生,并有博士2名,碩士4名。學成歸來的學生也跟著方敬學,爭著為困苦群體雪中送炭,在各個崗位上繼續傳遞著方敬的奉獻精神。
2011年,老人查出患上癌癥。家人把他接回上海治療,勸他留在上海休養。去了幾次,他卻不愿久居上海。每次身體稍微恢復些,老人便回到“景清書苑”。因為這里有他牽掛著的學生,他放不下。為了學生,甘為駱駝。這位耄耋老人,經歷了癌癥和多次骨折,行動間甚至需要依賴助行器,但卻仍在“一簞食一瓢飲”“一卷書一支筆”的簡樸生活中,不斷激勵著寒門學子,溫暖著鄰里鄉親。
在宋莊鎮任莊村村民心目中,方敬是村中一老,更是鎮上一寶,他不僅傾囊助學,更是親自授課,尤其是引領文明風氣,一掃漁村劣習,令人稱道。
“一筆一繩,以字立人。”方敬提倡要熱愛書法,時刻保持謙虛內斂、不驕不躁,修身養性才能寫好字,而一筆好字更能給人以啟迪和滋養。他二十六年如一日為鄉村教師、婦孺兒童免費開設書法培訓班,教過的學生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下至剛上幼兒園的小孩,有身家豐厚的商人也有貧困卻樂觀的農民。如今的宋莊鎮成了文化小鎮、藝術小鎮,從這里走出全國書協會員12人。
方敬還一直致力于改善陋習,引導鄉風文明。村里誰家衛生不太好,他便會一連五六天上門幫助其打掃;每天清晨,村頭路口、大街小巷,第一個打掃衛生的準是方敬,他就像一根標桿,改變著村民落后的衛生習慣;浪費飯菜、喪葬過重也是方敬所不能容忍的;他的到來讓周圍鄉村“打公罵婆”,治安亂的現象也不復存在。此外,他還牽線搭橋,將企業引進家鄉,為家鄉的發展盡力。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方敬的言傳身教讓周圍村莊乃至宋莊鎮跟著移風易俗,竟讓一個不起眼的小鄉鎮成了遠近聞名的省級文明鎮。
20余年影響一城,是方敬一生最生動的注腳。2016年,他先后獲得“感動中國”江蘇十大人物、“中國好人”、“現代鄉賢”稱號,2017年,他獲評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成為連云港市首位獲此殊榮的先進典型,方敬的精神就像是火種在贛榆大地迅速蔓延,22人(組)“中國好人”、2位江蘇“時代楷模”、8位江蘇“最美人物”、4位江蘇省道德模范、26人(組)“江蘇好人”、1個全國優秀志愿服務組織,形成了文明贛榆的“群星現象”。如今的贛榆,村村發布鄉賢榜,鎮鎮設立鄉賢廣場、鄉賢園,區里成立鄉賢會,鄉賢文化已然成為贛榆一張閃耀的新名片。
2018年10月26日23時10分,方敬因病逝世,享年87歲。辭世后,根據遺囑,方敬老人的遺體無償捐獻給徐州醫科大學用作醫學研究,完成了他這一生最后一次奉獻。老人以博大的胸懷和大愛的善舉,彰顯了崇高的人生追求,詮釋了最美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