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張晶晶
悠悠三十載,桃李滿天下。柏紀榮是連云港贛榆區的一名鄉村教師,34年來,她放棄了去大城市發展的機會,始終與山村孩子在一起,用母愛為他們撐起了一片綠蔭。由于教學成績突出,她先后榮獲“中國好人”“全國模范教師”“江蘇最美鄉村教師”“江蘇好人”“江蘇省愛生模范”“連云港市道德模范”等稱號,卻依然保持著質樸無華的赤子之心。
妙齡女孩扎根山村小學
沒有圍墻的校舍、搖搖欲墜的門窗、缺胳膊斷腿的桌凳……這是柏紀榮初次來到大樹村小學見到的情景。
1986年8月,柏紀榮從連云港海州師范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黑林鎮大樹村小學。大樹村地處偏遠山區,窮山禿嶺,出了名的貧困。當柏紀榮走進教室,孩子們興奮地圍攏上來。大樹村因處于貧困山區留不住老師,當校長熊方冕道出實情,出生在農村的柏紀榮倍感凄涼。
“一棵樹一旦出生,就站在那里堅守一生,無怨無悔,就讓我來做一棵這樣的樹吧!”當晚,在昏黃的煤油燈下,柏紀榮一筆一畫地記錄心路軌跡,淚水模糊了字跡。從此,柏紀榮開始了山里生活,吃百家飯,住舊倉庫改造的宿舍。教學更是舉步維艱:沒有教參,她長途跋涉去縣城買來;沒有教具,她動手制作;門窗桌椅壞了,她帶領孩子們修補……村民說,這幾間簡陋的教室越來越像個學校的樣子了。
夫妻同心堅守三尺講臺
1987年,柏紀榮遇到了同為鄉村教師的熊傳京,二人志趣相投,相約當一輩子鄉村教師夫妻。本以為夫妻倆將會一輩子投身鄉村教育事業。然而,1993年,在下海經商潮中,柏紀榮的家庭面臨了考驗。
“紀榮,我們去深圳,那里有很多機會!”熊傳京決意南行。“要走你走!我丟不下這些孩子。”柏紀榮一口回絕,在她心里,農村孩子的前途比命還重要。
兩人大吵一架,不歡而散。第二天,熊傳京背上行囊去了深圳。此后,盡管柏紀榮再三寫信懇請丈夫回來,熊傳京卻不為所動。
是一次“災禍”解開了熊傳京的心鎖。1994年5月的一天,柏紀榮不滿三歲的兒子,在玩耍時不慎跌落湍急的河水中,是自己的腦癱學生小徐跳入水中,把兒子救回岸上。在醫生的急救下,兒子轉危為安。
“這里有這么好的孩子,你怎么能走呢?回來吧,我們繼續做鄉村教師夫妻檔。”當晚,柏紀榮寫下的這封信沒有像往常那樣石沉大海,而是讓丈夫重新回到了山村。那時熊傳京開辦的影樓生意紅火,他說,是山里人的質樸善良打動了他,讓他情愿重做一名教書匠。
愛生如子奉獻青春熱血
34年間,不少教師不甘山區寂寞,來了又走,學校教師一直缺編嚴重。柏紀榮課務重、雜事多,然而,面對各種誘惑,她始終堅守三尺講臺,對山村孩子不離不棄。
2000年,柏紀榮調到黑林鎮中心小學工作。該校地處偏遠山區,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不少孩子成為留守兒童。柏紀榮號召全校女教師組建“愛心媽媽”團隊,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由“愛心媽媽”團隊成員輪流值班,通過開設免費親情電話和網絡視頻,讓孩子們和父母面對面交流,并及時和留守兒童交流溝通,解決他們成長中的煩惱。同時,積極籌措助學資金并動員社會力量幫助留守兒童,每當學校的孤兒、留守兒童有困難時,她總是第一個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盡力所為。
在柏紀榮的班里,有一個聾啞女孩小蕾(化名),對于她,柏紀榮總是給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勵。課堂上小蕾咿咿呀呀地“發言”總能收到柏紀榮豎起的大拇指和孩子們的掌聲。課后,柏紀榮試著用對口型、手比畫的方法和她交談,沒想到有一天小蕾真的開口講話了,她艱難發出的那一句“是(謝)……是(謝)……老……絲(師)”永遠刻在了柏紀榮的心里。
在黑林鎮中心小學有個特殊的女孩小鑠,她手臂手指無力、腿腳不能走路,幾近癱瘓,上學最大的難題是不能自己上廁所。在征得班主任劉廣芳及任課老師楊雪的同意后,柏紀榮組建了一個以劉老師為主的三人“愛心小組”,并籌資為小鑠購買了價值千元的輪椅。抱她上廁所、把屎把尿、推她到操場參加活動、陪她觀看其他孩子做游戲……“愛心小組”義務承擔了抱小鑠上廁所及課間活動的所有事務。在“愛心小組”的呵護下,小鑠的臉上一天天地露出笑容,學習成績直線上升,被評為市、縣優秀少先隊員。
柏紀榮將人生最美好的歲月獻給了農村。她不僅教書育人,還照顧殘疾兒童,把一點一滴的關愛傾注到山區里的每一個孩子身上。柏紀榮在日記里寫道:“為了山區的孩子,我甘愿做一輩子的渡船,把學生一個個送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