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接到兒子胡祥偉從長江邊安徽馬鞍山打來的電話,身在連云港的胡忠說不清自己的心是一下落地,還是該繼續懸在半空。電話證實了他此前的猜測,當兵的兒子果然上了抗洪一線。
最近幾天,胡忠每天關注新聞中兒子所在部隊的抗洪動向,希望找到兒子的身影,“他肯定就在那一大群滿身泥污的‘迷彩服’里。”
胡忠一家,祖孫三代從軍,父親曾是“塔山英雄團”一員,他本人有27年軍齡,先后跨越5省9市來到連云港,如今,兒子正隨所在的光榮部隊“臨汾旅”參加抗洪。三代人,薪火相傳,軍魂永鑄。
年少不凡,抗洪在一線
在手機搜索欄輸入“臨汾旅”三字,輕輕往下一拉,都是關于該旅官兵在安徽馬鞍山抗洪的新聞。幾天前,胡忠在新聞圖片中,發現了兒子。
長長的河堤上,一邊是漫上來的洪水,一邊是綠色的農田,圖片中的胡祥偉有時是手持鐵鏟奮力挖土,有時是和戰友一起趕著扛包背土加固河堤。還有攝于夜晚的圖片,身穿橙色救生衣,臉上、手臂上的泥水已干,躺在河堤上頭枕著沙袋睡著了。
“臨汾旅”隸屬于東部戰區某集團軍,這個榮譽稱號源于1948年的“臨汾戰役”。兩年前這個季節,當時正上大三的胡祥偉從連云港應征入伍,加入了這支光榮的部隊。今年夏天長江流域的洪水,讓他站在了抗洪前線。
7月16日下午2時,胡祥偉隨部隊從駐地出發,急赴安徽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受持續強降雨影響,當地牛屯河、裕溪河等超警戒水位,多處發生圩壩潰口、管涌、滑坡甚至塌方等險情。
(胡祥偉在抗洪一線)
“16日下午6點左右到達臨時駐扎點,以不超過5分鐘的時間列隊、放置行李、再次列隊趕赴牛屯河搶險,連夜奮戰,17日凌晨,才回到臨時駐扎點進行休整。18日那天,他才打電話告訴我,在抗洪前線了,已經連夜展開行動,正在休整間隙。”胡忠回憶當時接電話的情景,“這孩子還特意叮囑我,不要告訴媽媽,不想讓她擔心。”
之后,胡祥偉和戰友轉戰和縣、當涂縣。7月19日,已連續奮戰6小時的部隊再次接到出動命令:“滁河劉墩子河段告急!”強行軍5公里來到險段。眼前的一幕讓大家心頭一緊:洪水不斷沖擊拍打大堤,不時有浪頭越堤而入,河堤多處出現滲水、滑坡、漫頂等險情。
搶險行動立即展開。胡祥偉扛起沙袋就沖鋒,400多米的泥濘路,跌倒了再爬起來,來來回回記不清跑了多少趟。在挖造排水溝時,因為空間小用鐵鍬使不上力,他俯下身用雙手挖出一條排水溝。筑溝引流、削坡減載、打樁固定,經過10個小時奮戰,筑起一道寬0.5米、高0.6米、長約200米的子堤。在這過程中,他和戰友還處置了3處河堤滲水險情。
“他不再是我心中的那個小毛孩。”胡忠說起兒子,“他長大了,是男子漢了。”
三代軍人,戰地顯忠誠
胡忠的老家,在湖南永州。“男子漢還是應該出去闖闖。這是父親當年對我說的話。”1990年,胡忠從家鄉應征入伍。2016年10月,帶著對部隊的眷念從原南京軍區駐鹽城某部轉業到連云港市,目前從事紀檢監察工作。
翻看胡忠的軍旅印記,27年的軍齡,跨越福建、河南、江蘇等5?。故?,歷經5次部隊編制體制調整和12個崗位的任職鍛煉,有過無數次行軍于酷暑、磨礪于寒冬,有過荒山及灘涂、江岸及海島寂寞的仰望,有過“打起背包就出發,四海皆為家”“扛紅旗爭第一,掉淚不掉隊”的深情感悟。
(胡忠指揮預備役人員訓練)
“我從軍20多年來,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險阻,父親永遠是我心底最堅強的力量……”胡忠說。他的父親胡昌庭,1964年入伍,所在部隊是駐廣東沿海的陸軍原第41軍“塔山英雄團”,一邊進行戰備訓練,一邊在汕頭牛田洋地區圍海造田。胡昌庭先后在團特務連工兵排,任戰士、班長、連隊通信員、代理排長,在當班長期間光榮入黨。
在這樣的軍人家庭長大,胡忠的兒子胡祥偉從小便有了長大后當兵的愿望。家中幾張十來歲時拍的照片上,當時還是個小胖墩的胡祥偉戴頭盔,扎腰帶,身穿迷彩背心,手握玩具槍。
2009年,胡忠從駐揚州某部調鹽城任職,胡祥偉也隨軍轉到了鹽城讀小學。當時,原南京軍區空軍到鹽城學校招錄空軍青少年航空學校實驗班學員,胡祥偉報了名,參加了政審和體檢,由于視力原因未能圓夢。
2018年8月征兵季,胡祥偉正在江蘇財會職業學院上學,這個從小就在部隊大院長大的熱血青年,軍營夢再次點燃,他主動到海州區新海街道報了名,9月份以在校大學生身份應征入伍。
“過去,他不喜歡跟我打電話,到了部隊后,他會主動跟我講訓練、生活方面的事,還時不時地問起我在部隊這些年是靠什么力量走過來的。他以前偏胖,對跑步有點‘怵’。我鼓勵他說,只要前三圈挺過去,后面就能堅持下去。經過半年鍛煉,他瘦了40斤,三公里、五公里跑全部過及格線。”
搶險救災,爭先傳軍魂
目前,胡祥偉仍隨部隊堅守在抗洪前線。巧的是,在胡家三代軍人身上,都有抗洪的經歷。
1965年5月,廣東潮汕地區發生了特大洪澇災害,在“塔山英雄團”特務連工兵排服役的胡昌庭,為了保護部隊彈藥倉庫安全,和戰友們冒雨戰斗,挖水溝、搬石子、疏通下水道等,果斷阻止了洪水浸入倉庫,確保了部隊戰備物資安全。
(胡昌庭在部隊時的留影)
2000年6月,連云港市多次出現強降雨,累計降雨量是往年同期兩倍多,位于海州區的薔薇河大堤超出警戒水位,堤壩隨時都有潰堤危險。胡忠時任連云港預備役高炮團連長,迅速組織30名應急搶險預備役人員到達指定地,隨團機關人員擔負運送防洪物資器材、加固大堤、轉移受災居民的家庭財產等任務。經過軍民三晝夜的連續奮戰,薔薇河大堤的險情得到控制。
不光抗洪,胡忠還參加過抗震救災。2008年汶川地震后,江蘇一家野營用品有限公司臨危受命:一個月內完成12萬頂救災帳篷的緊急生產任務。
當時,駐揚州的江蘇省軍區某預備役高炮師成立支援生產救災帳篷突擊隊,時任師政治部秘群科代科長的胡忠,主動請纓,擔任突擊隊隊長,“每天吃住在工廠車間,和隊友及企業員工、社會各界人士一道搬運布料、樁釘打包、帳篷裝載等,歇人不歇機,加班輪番作業,歷時25天,提前36小時完成了生產任務。”
這些往事,以前胡祥偉都聽大人講過。在他心中,這是一個軍人世家的擔當。
還有一個多月,胡祥偉就將滿兩年義務兵服役期,面對走留的選擇,他對父母說過自己的想法:“只要部隊需要,我要向爺爺和爸爸兩位老兵學習,愿把青春獻給國防。”
“現在的兒子,才是我想要看到的樣子。”胡忠說。(史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