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以占全市2.7‰的面積,貢獻31%的實際利用外資、17%的外貿進出口、13%的新增市場主體,同時,面對今年新冠胰腺的不利影響,區內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向好。“這是2019年8月江蘇自貿試驗區連云港開發區區塊獲批以來,一年取得的發展成績。
一年來,連云港開發區占江蘇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總的實施區域逾七成。連云港市委常委、連云港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江蘇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管委會主任尹哲強說,連云港開發區發揮“四區疊加”優勢,重點發力以新醫藥、新材料、新業態、高端裝備制造為核心的“三新一高”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引領未來的“產城融合”頂級平臺,把開發區打造成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改革開放的“硬核”力量。
開放帶動,“四區疊加”賦能“開放門戶”
“作為沿海港口城市,開放是連云港最大的特色;作為首批國家級經開區,開放、包容、海納百川是連云港開發區的特質。”尹哲強表示,連云港開發區要種好制度創新試驗田,打造開放新高地,實現高質發展的全局性突破,重中之重是要不斷解放思想,緊盯最高平臺,對標最高標準,以全球視野全力打造最具活力的開放門戶,真正以開放促發展。
去年8月,連云港開發區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實現封關運作。同月,江蘇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正式獲批。今年初,連云港市經國務院批準入選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城市。《連云港市打造高質量發展平臺推進開發區爭先進位實施方案(2020—2022)》日前正式公布,明確連云港開發區擔負建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的重任。“搶抓‘四區疊加’機遇,錨定‘三新一高’產業。”連云港開發區決策層描繪了這樣的發展路徑:加快探索“建設亞歐重要國際交通樞紐、集聚優質要素的開放門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交流合作平臺”的新路徑,謀求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全力打造“一帶一路”標桿示范園區。截至目前,連云港片區累計上報省級層面制度創新案例55項,其中“保稅+出口”集裝箱混拼、“船車直取零等待”等10項新模式,均在全國具有首創性。
自我革新,轉型“綠色發展”擴總提質
今年4月,連云港開發區境內一批化工企業關停,并由紀檢部門進行督查督辦。至此,全區已關停并轉各類“小散亂污”企業接近300家。
突出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綠色集約發展,加快向現代產業園區轉型,連云港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有著清晰的研判和預測:如果不能立足生態本底,就無法邁過發展之坎,更會在未來的發展中落伍、淘汰。一場重在喚醒沉睡資源的“土地雙清”工作有序推進。今年以來,連云港經開區建立和完善倒逼機制,清理盤活各類低效閑置土地4104畝。
鍛造智能機器人、高效低碳燃氣輪機、高強高模碳纖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拔節成長”、一個個配套項目紛至沓來。剛下線的風電葉片PET芯材,潔白輕盈。“芯材生產原來使用的是巴沙輕木和PVC泡沫,生態成本高且不可回收利用。”維賽(江蘇)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苑初明告訴記者,企業自主研發全自動PET生產線,全程智能化,生產成本大為降低,產品還可實現循環再利用。
科技引領支撐,創新激發未來。園區“頭部企業”給出答案:一是創新,二是上市。最新統計表明,連云港開發區“頭部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11%,遠超全國2%左右的平均水平;累計承擔重大專項103項,約占全國的5%;區域上市企業市值近8000億元,在全國獨樹一幟。
融合發展,“港產一體化”重構新園區
8月21日,位于南云臺山西北側的連云港開發區“一帶一路”供應鏈基地建設緊張有序。一座集供應鏈執行貿易、基地倉儲總包、基地作業總包和集裝箱國際聯運于一體的國際化供應鏈基地項目不久將拔地而起。
“企業的‘母基地’在連云港開發區,市場在于‘一帶一路’。”江蘇雅仕投資集團董事長孫望平介紹說,境內,依托連云港“母基地”,廣泛輻射日韓和長三角等地的制造業企業;境外,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供應鏈基地和海外倉,就地形成產能,進而推動國際合作,同步吸引里海周邊國家把優質資源類產品輸入國內,補充發展需求。
近年來,連云港開發區堅持立足長三角、策應“一帶一路”,加快突破進口商品展示、跨境電商、冷鏈物流、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等新興業態,重點招引出口型制造業、進口分撥中心、保稅物流等外向型企業入駐。今年以來,規劃新增市場主體6000家以上。
“連云港開發區的未來就是要港產一體化,實現園區與港口、二產與三產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從‘一條腿走路’變為‘多輪驅動’。”連云港港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胡傳宏認為,全域“一盤棋”,園區產業與港口結合將催生更大的發展空間。舊城改造,到產城融合,從鄉村振興,到農村居住環境改善……連云港開發區港產城三方聯動,六大功能組團呼之欲出,“產、城、人”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新園區初具雛形。(賀亞洲 賀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