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莊婷婷 薛海龍
在連云港灌南縣新民村西北入口,“稻漁果”新民村的LOGO格外引人注目。三條藍色相間的巨大水波紋中是紅色的魚飾,一株飽滿豐碩的稻穗橫跨其上,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稻漁果示范基地的字樣赫然在目。
作為曾經的省定經濟薄弱村,新民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近年來,村兩委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不斷提升組織服務功能,切實發揮頭雁領富作用。短短三四年間,新民村成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省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省水美鄉村、市基層黨建示范點……2019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1萬元,成為全省脫貧攻堅的樣本和范例。
“好長時間沒見著張勇了,我們惦記著他呢。”86歲的村民王桂蘭很想念省扶貧工作隊的張勇。
2016年2月份被抽調到省委駐灌南幫扶工作隊的張勇,之前是省沿海開發集團蘇云公司的副總經理。兩年扶貧期間,張勇一直為新民村四處奔波,從后方單位爭取到288萬元項目資金,建起了屋頂光伏發電、谷物種植合作社等扶貧項目,還建起了村綜合服務中心、文化健身廣場,讓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百姓心里記著為這塊土地奉獻心血與汗水的好人。幾年的脫貧致富征程中,他們親眼所見“黨員干部們”沉下身子,為這個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改變所付出的艱辛。
在村民眼中,村黨總支書記孟德明是個只會干活不耍嘴皮子的實干家。孟德明高中畢業后就在村里工作,先做村會計,后做村書記,為人忠厚、踏實能干,干部群眾信任他,上了年紀的村民們認可他,也很喜歡他。“德明干起活來不要命,上次帶頭跳進臭水塘中清淤泥。”王桂蘭指著孟德明笑著說。
“這不是大鵬書記嗎?昨天還和我家老孟說,大鵬這幾天去哪了呢!”村民張廣英看到趙大鵬很高興。趙大鵬是2018年接替張勇來到新民村的。這兩日,趙大鵬正在和村黨總支書記孟德明商量,在村里考慮設置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為一些五六十歲的村民增加就業機會,也增加些收入。
“說心里話,我們新民老老少少都感謝黨的好政策,十分感激扶貧工作隊。光靠我們自己,怎么可能兩三年內村子就變化這么大!”孟德明話語中是滿滿的感激。
省、市、縣不斷加大對新民村的幫扶力度,先后投入各類幫扶資金500多萬元,幫扶村集體成立了灌南縣海潤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新建了糧食烘干中心、198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和177千瓦光伏發電項目,既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帶動了部分勞動力就業,切實發揮了“惠民生、促發展”的帶動作用。
入選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莊對于新民村是個重要契機。村兩委大力實施主導產業培育工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充分考慮本地村民的生產習慣、全縣的產業布局和產品的市場需求后,積極爭取各類幫扶資金600多萬元。目前,4300畝的稻漁果復合種養基地已完成,稻漁果復合種養基地服務中心、冷庫、電商交易平臺、農產品檢測中心等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籌建中。這些項目的實施既增加了集體收入,同時也帶動了100多名低收入農戶就業。
2017年是新民村的脫貧之年,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3.36萬元上升到28.16萬元;2018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了30萬元;2019年,新民村集體經濟收入50余萬元。
日子好了,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也高了。新民村以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住房條件為契機,新建新民集中居住項目,用于改善新民、小垛等4個村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村委會通過組織村民開展文娛活動,做好“淮海鑼鼓”“打嘞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社戲大舞臺也很是熱鬧,每天晚上都有五六十個人在這邊跳廣場舞,村里還不定期組織一些文藝匯演。
新民村堅持黨建引領,打造作風過硬、務實為民的堅強堡壘,牢牢抓住發展機遇,圍繞“產業富民、文化聚民、生態惠民、設施便民”,正努力打造蘇北地區鄉村振興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