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王文 張開虎 李貴仁
“吃過湯圓,過完元宵節,我們就出去嘍。”2月27日一大早,家住連云港東海縣白塔埠鎮徐圩村村民徐繼友帶領2名駕駛員,將2臺嶄新的吊車緩緩駛出村外,“這一走,就要等年底才能回來。”
當天早上,村民王軍也駕駛一輛轎車,和兒子一起向上海出發。見到徐繼友,王軍風趣地打招呼:“晚上阿拉上海見。”
(徐圩村一位村民駕駛吊車在工地做活)
行走在樓房林立的徐圩村,筆者不時看到一臺臺嶄新的吊車整裝待發。“春節前后,我們村新增各種類型的吊車多達100臺。”該村黨總支書記伏祥壁,看著一輛接著一輛吊車向村口駛去,奔向四面八方時,高興地說:“我們可是全縣名副其實的吊車第一村。”
2002年,不甘靜默守著幾畝良田的徐圩村村民邁開了創業的步伐,向建筑領域的吊車行業進發。“當年貸款20多萬元買了一臺承載力8噸的吊車到上海去闖。”回憶過去,王軍笑呵呵地說,“吃了不少苦,但也掙了不少錢。”2010年畢業的王晨旭也前往上海,幫助父親王軍開吊車、談業務、簽合同。很快,父子倆便在上海立了足,并相繼成立兩家吊車公司。如今,王軍父子倆已擁有10臺不同型號的吊車和數臺行走式高空車。“去年營業額突破1000萬元,也掙了幾百萬元。”王晨旭說,“今年看看市場行情,如果可以再上幾臺吊車,壯大公司未來的發展。”
一臺臺吊車助力各地建起了高樓大廈、立交航道等,也讓這個僅3000多人的小村聲名鵲起。“我們村光吊車保有量就有1000臺,私家車2000多輛,樓房率超過90%,全村勞動力基本都圍繞吊車轉。”談起這幾年村情的變化,伏祥壁介紹,“除此之外,還有100多戶村民在國內其他城市購房。”
“好不容易擠點時間回來過個年,這么快就過正月十五了。”當天上午,村民王建林也帶著妻子離開村莊,駕車向杭州出發。“這幾年,憑借著自己艱苦奮斗,與家鄉人抱團發展,依靠吊車掙到了錢,也在杭州買了房子,孩子也在那里上學。”由于村中大部分人從事吊車行業,2012年王建林也在鎮政府的扶持下,投資90萬元購買了一臺吊車,不到半年時間,王建林又購買了一臺。如今擁有12臺吊車的他,常年在杭州一些建筑工地施工,助力當地工程建設。
“吊車已成為我們全鎮的一張靚麗名片,除了徐圩村,我們其他15個行政村也都有吊車,承載力從8噸到800噸,工作區域輻射浙江、上海、重慶等全國20多個省市。”該鎮黨委書記劉靜說,“年前,我們摸了一下底,全鎮吊車突破3000臺,帶動5000多人就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擼起袖子加油干,爭取一年更比一年好。”當日,在白塔埠鎮新元村村頭,村黨總支書記夏興保對吊車大戶孫洪亮說,“我們的生活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