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港城高等教育:百花齊放40年演繹“春天的故事”

        【連網】□  莊婷婷

        清晨,當一輪紅日從海平面噴薄而出,佇立在黃海之濱的連云港,迎來了第一縷陽光。東風激蕩,大潮奔涌,改革開放40年來,在這片土地上,高等教育實現從無到有,讓眾多學子以知識改變命運,也深刻影響著城市的發展。

        1979年,我市第一所高等學校———江蘇省廣播電視大學連云港分校(后更名為連云港開放大學)成立;1983年,我市第一所服務本市的全日制綜合性高等學校———連云港市職業大學(后更名為連云港市職業技術學院)成立;1985年,蘇北第一所省屬綜合性大學———淮海大學(后更名為淮海工學院)創辦;2000年,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成立;2013年,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遷址連云港;2015年,江蘇財會職業學院成立……高等教育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聲,成為港城大地改革開放波瀾壯闊40年的一個縮影。

        TIM截圖20180823161753

        求賢若渴  港城第一所高等院校順勢而生

        1979年元旦剛過,36歲的朱萬榮正在猴嘴中學給學生上課。他沒有想到,一紙調令已在桌上等著他,他將成為連云港市最早成立的地方高等學校———江蘇省廣播電視大學連云港分校的籌建者之一。

        “那個時候,剛剛恢復高考,改革開放也剛剛開始,人們對知識特別渴求,學習欲望很強。當時電大的籌建班子只有三個人,一位是時任教育局局長姜澤澄,一位是負責行政管理的張秉茂,還有組織教學工作的我。”如今已75歲的朱萬榮回憶道。

        當時,電大在解放路老教育局所在位置,只有兩排平房作為辦公地點,既沒有教室,也沒有宿舍。第一屆學生主要是成人在職人員,在各單位設立教學點,進行授課。“那時每個單位都設有教育科,各個單位根據自己的需求設立專業課,我們那時候有20多個教學點,第一屆就有近2000個學生。”朱萬榮說。經過電大三年培養以后,第一屆畢業生在文化、技術方面都得到較大提高,大多數人都成為單位骨干,部分人走上領導崗位。“我們當時的目標是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實用型人才。”

        翻開朱萬榮的相冊,一張張泛黃的黑白照片記錄著電大的發展歷程。一張有著“電大八三級經濟類畢業答辯”橫幅的照片吸引了記者。這是1986年5月1日輕工局業余班畢業答辯現場,朱萬榮當時任市電大教學處主任。“那時各個單位對會計、經濟管理方面的人才非常需求,我們就在1983年開設了經濟類專業。可以說,當時的電大為連云港的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人才,是當年連云港的‘最高學府’。”

        高歌猛進 蘇北第一高校的光輝歲月

        對于坐落在蒼梧路上的淮海工學院,不少老港城人會以“淮大”來稱呼它。1985年,當這座學校剛剛創辦時,是蘇北第一所省屬綜合性大學,叫淮海大學,也是連云港第一所本科院校。

        “這就是當年的畢業證,用淮海大學的名號也就這一次,絕版。”淮工首屆畢業生,如今任淮工資產管理處處長的尤洪建從抽屜里拿出兩張老舊的證書。“1985年到1988年這幾年招收的學生,淮工只能發畢業證而不能發學位證,所以我的學位證和畢業證分別來自兩所不同高校。綠色封底的學位證是由東南大學頒發的,紅色封底的畢業證則是淮大頒發的。”

        1985年秋季,淮海大學(籌)招收的首批12個專業324名本科生,放到了對口支援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12所高校進行委托培養,這其中就包括尤洪建。后來,受當時學校規模等條件限制,1989年,原國家教委在籌建淮海大學的基礎上批準正式建立淮海工學院。從第二屆畢業生開始,畢業證上的大學名就變成了淮海工學院。

        當年的淮海大學是從一片荒灘起步的———沒有教室沒有師資。剛籌建的淮海大學采取的是“改革開放”的辦學思路:不等政府撥款建好校舍后再招生,而是邊籌建邊招生。

        “我是從蘇州大學畢業的,算得上咱們淮工第一批教師。”楊雪英現任淮工宣傳部部長,回憶起往事,仿佛歷歷在目。“我是畢業后主動支援蘇北建設過來的,當時我一個人坐了近兩天的火車,下了車又轉汽車,到的時候已經是傍晚,還下著小雨。”當時淮大周圍都是農田、鹽堿灘、蘆葦蕩。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荒灘上建起的一所高校,從無到有,一路高歌猛進,茁壯成長起來。1993年7月1日,淮海工學院擁有了獨立進行本科生培養的完整資格。隨后,江蘇鹽業學校、連云港水產學校和連云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先后并入。如今的淮海工學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000余人,碩士研究生400余人。學校下設19個二級學院,開設63個本科專業,覆蓋10大學科門類,擁有江蘇省優勢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8個,建有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百花齊放 高等教育進入高質發展新時代

        在港城主城區東部的高新區,教育資源集中區已初具規模。如今我市已擁有6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6萬余人,每年有一萬多名畢業生。港城高等教育,迎來了高質發展的新時代。

        2016年3月,在連云港的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將依托淮海工學院創建江蘇海洋大學列入“十三五”規劃。

        “創建江蘇海洋大學是幾代淮工人的夢想。今年是學校更名江蘇海洋大學的沖刺之年,學校將堅持扎根淮海、面向黃海、服務沿海、輻射隴海,實現從應用型大學向應用研究型大學的轉型,力爭建成辦學特色鮮明、區域優勢顯著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海洋大學。同時,著力構建特色明顯、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淮海工學院院長寧曉明躊躇滿志。

        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專業人才,推動社會進步。近年來,我市一直致力于推進在連高校產教融合,開展校企合作,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為地方發展培養優秀人才。

        2002年,金亮離開家鄉泰州,來到淮工就讀材料化學專業。本科畢業后,他考取了東華大學研究生,如今在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任副總經理。作為公司核心技術開發人員,金亮參與實施了多項國家發改委的產業化項目以及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取得了4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與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另有6項國家發明專利已在受理中。就在去年,32歲的他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是淮工培養出來的。在那里,我發現了自己對材料學的興趣,也確定了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我深深愛上了連云港。”提起母校和港城,金亮滿懷深情。所以,研究生畢業后,他不僅自己回來了,還把女朋友同時也是研究生同學帶了回來。小夫妻倆在港城安家,為連云港的碳纖維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隨著連云港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我市不斷加大“留學連云港”宣傳推介力度,推進在連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輻射地區開展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到目前為止,先后有來自一帶一路沿線13個國家的數百名留學生在港城各高校學習生活。

        2018年3月,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迎來了新一批留學生。“中國是個很棒的國家,連云港是個漂亮干凈的城市,我在這里學習和生活都很愉快。我主要學習語言及漢語文化,希望能把學到的知識帶回國,學以致用。”迪娜來自塔吉克斯坦,她將在港城度過三年的留學生活。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無到有,逐步發展。下一步,我們將全力支持淮工創建江蘇海洋大學,加強大學科技園建設,引導高校對接地方產業需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升服務地方發展能力。”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陳中說。

        東風四十年,春色鋪滿園。從電大的“一枝獨秀”到多所高校的“百花齊放”,從高等教育的高速增長到高質發展,在連云港這片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熱土上,改革開放的浪潮奔涌不息,不斷打造開放“新高地”,不斷厚植發展“新沃土”,演繹著一個又一個“春天的故事”,映射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壯麗圖景。 

        相關新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福利视频第一| 樱花草视频www|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99精品视免费看|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 一级毛片aaaaaa免费看| 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7人人超碰caoprom|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五月婷|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阿娇被躁120分钟视频|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看全色黄大色黄女片18女人|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99精品众筹模特自拍视频|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蜜桃| 91精品在线看|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人| 阿娇被躁120分钟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嗯~啊太紧了妖精h|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夜夜 |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韩国三级女电影完整版| 天天干天天操天天玩| 亚1州区2区三区4区产品|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 三级黄在线观看|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址 | 你懂得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码2023| 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嘟嘟嘟www免费高清在线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