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張晨晨
1985年5月1日的《連云港報》頭版,報道了這么一則消息:連云港電視臺成立。這算是港城兩家主流媒體的第一次“見面”———在幾十年的難忘歲月中,《連云港日報》經歷了創業、停刊、復刊的過程。連云港市電視臺自建立后,技術不斷升級,業態不斷壯大。可以說,港城媒體事業發展史,是一代代媒體從業者薪火相傳的創業史、奮斗史。
(1984年的連云港報)
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無數人把青春年華和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新聞事業。無論是篳路藍縷的老新聞人,還是新加入媒體事業的新生代,他們都成了連云港新聞媒體崗位上的光榮一分子。工廠車間、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凡有新聞的地方,都有港城新聞人的身影,也見證和記錄了連云港4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點點滴滴。
《連云港報》迎來“新生”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市委決定創辦我們自己的市報,編采人員從我們宣傳部和《淮北鹽工報》抽調!宣傳部抽調王煥章、張學賢、李訓敦和閔次章同志。”1958年2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時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紹云到宣傳部如此宣布。現已八旬高齡的張學賢,在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還是掩不住興奮。
“我為我參與了《連云港日報》的創刊感到驕傲。但沒幾年,文革就爆發了。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迎來了新生。”誠如斯言,百廢待興之際,連云港市委決定《連云港報》復刊,調張學賢和楊錦濤負責復刊準備工作。經過兩個多月緊張準備,1979年3月,《連云港報》正式復刊,開始為周二刊,四開四版。
(早期報社編輯部工作畫面)
報紙復刊了,但面臨的難題還很多,張學賢掰著手指頭說道:采編人員少、經費短缺、設備陳舊,這些嚴重阻礙了工作質量和效率。于是,老一輩報人打響了一場“復刊”攻堅戰。開始時,人手主要是從廠礦企業里選調。在報社老記者丁原純的記憶中,1984年,報社公開招聘10名記者編輯。當時,丁原純剛從黑龍江調過來,在車輛廠搞銷售工作,聽到這一消息,為之所動,前來應聘。“當時報社還位于新浦隴西路,走進去,看到狹窄院子里擺著一張長條桌,很多人在排著隊登記。”經過一段時期努力,報社采編人員擴展到20多人,初步形成一定規模。
雖說報社是大家心中的理想之地,但當時的工作條件十分簡陋。“且不說當時辦公設備簡陋,就連食堂、宿舍也沒有。”報社老領導劉安仁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吃,是去鄰近的公安局食堂交搭伙費就餐;住,每天夜里,筆耕完畢,掃凈辦公室陳舊的地板,鋪上草墊席子被褥,那就是美美的單間通鋪!”
后來,市場經濟的春風吹拂而至,報社急需解放思想,尋求更大的發展潛力。1984年,報社破天荒成立了廣告經營部,并配上專車。這期間還發生了個小插曲,據張學賢回憶:當時,在省委黨校學習的一位朋友捎來一封信給我,細看才知道是一位曾在連云港工作過的領導寫來的。大意是:寄來的《連云港報》收到了,質量尚好,但市委機關報不宜刊登廣告,希慎重處理。
這封信給報社同仁帶來不少壓力,但經過報社黨組討論,還是決定順應社會潮流。從此,報社的廣告業務才算真正起步,效益逐步攀升:1983年收入2萬余元,1988年達到88萬元。報紙也由周二刊發展到周三刊,報紙發行量由6000多份增加到10000多份,超過1972年9月停刊時8500份的發行量。報社迎來了“黃金發展期”。
港城人的“80年代電視夢”
“從80年代過來的人,都有著自己的電視情結。”在時任連云港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龔來寶看來,能親身參與籌劃組建本地人的電視臺,由衷自豪。1985年5月1日,隨著“連云港電視臺”一聲呼號,港城人有了自己的“電視節目”。那時,連云港新聞的收視率不亞于央視的《新聞聯播》,成了港城人了解政治、經濟大事的重要窗口。那年月播出的電視劇出現了萬人空巷的局面,創造了今天都無法比擬的超高收視率。
那么,作為新潮的立體媒體,當時電視臺的條件又如何呢?作為電視臺的第一代新聞主播,趙云山記憶深刻。“記得當時市商業局局長楊書恒到我們臺做電視講話,演播室那簡陋的工作條件,令他感嘆。”他當即決定特批一塊地毯,以讓狹小的演播室能夠隔音;在那個計劃經濟余勢未了的年代里,一塊化纖地毯的珍貴程度放在現在是無法想象的。演播室的背景采用的是綠色百葉窗簾,一塊小小的木板上寫上“連云港新聞”字樣,用兩根細繩懸掛,作為口播新聞的欄目標志。
讓不少老一輩電視臺新聞人記憶猶新的是,演播室里六七盞燈,每盞一千瓦以上的碘鎢燈,每逢夏日盡數點亮,烤得人汗流浹背,頭暈目眩,就像蒸桑拿一樣。那年月,對當時的電視臺新聞人來說,冷光源、字幕機,是那樣的陌生。
當時電視臺并沒有先進電子傳輸設備,節目錄制完后,需將素材送到錦屏山和孔望山的兩個發射臺。當時人手不夠,很多編輯記者都親身參與過“送素材上山”。
(連云港新聞廣播行風熱線欄目)
1989年,電視臺購進了第一輛三迅道的模擬電視轉播車,當時整個江蘇省也只有三家;作為參與改裝的一員,魏育林記憶猶新。轉播車改裝完成后,電視節目制作能力和技術檔次都上了水平。魏育林至今記得它首次使用時的情景:1989年9月底,為配合國慶,全市組織了一次演講比賽。由于是首次錄像,加上場外觀眾圍觀,所有工作人員壓力很大,緊張異常,特別是三機位配合方面比較生疏,畢竟,以前做節目是單槍匹馬。一場比賽錄像完成,許多人都緊張得汗流浹背。
全媒體矩陣時代,堅定前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連云港媒體人們不改初心,依然薪火相傳———連云港日報社相繼推出“新西游記”、“沿海萬里行”、“青年記者住農家”等大型新聞報道。連云港電視臺則推出了《第一民生》、《新聞女生幫》等一批立足本土、個性鮮明的新節目。他們在新聞報道中,把握時代脈搏,彰顯公平正義,記錄社會點滴,鐫刻出擔當和責任。
(連云港報業大廈)
到了21世紀,媒體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連云港日報社先后創辦《蒼梧晚報》、連網、連云港發布,建了新聞中心大樓。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2月26日,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掛牌成立。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連云港日報社社長蘇中保說:“經過40年發展,報業已跨過以廣告和發行為主體的傳統模式,市場經濟環境下,集團化的體制改革、品牌化經營刻不容緩。”而經過近5年的“時間積淀”,報業集團目前已形成以廣告為支柱、以發行為龍頭、以多元經營為補充的產業格局,擁有廣告、發行、汽車銷售服務公司等多家經營實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產業優勢不斷凸顯。
報業的體制改革,也激活了媒介轉型升級與融合,實現了數字化、進入了全媒體時代。如今,連云港報業集團通過探索建立全媒體指揮平臺,打造集團融媒體運行中樞,實現資源聚合共享。同時堅持移動優先,重點打造以“連云港發布”為龍頭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增強了短視頻、H5、VR等新媒體產品供給———2017年組織的“‘一帶一路’有個我”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就是一次將全媒體矩陣高效運用的“新聞戰役”。
(連云港日報“一帶一路•有個我”全媒體采訪行動)
這次行動,在策、采、編、播等環節中,采用了網絡先行、移動優先,掌上直播、H5、微博微信客戶端五位一體融合報道。通過36組報道,講述了42個在“一帶一路”沿線節點城市的連云港人的精彩故事,展現了連云港人在他鄉的成就、責任和擔當,彰顯了港城媒體在新時代通過機制改革和媒體融合所煥發出的生機,取得巨大社會反響。
隨著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電視臺也從單一的新聞播報,慢慢演變為集各種時政民生新聞、文藝娛樂節目等為一體的多業態綜合媒體平臺。集團化體制改革后,更是活力迸發———連云港廣電傳媒集團成立后,在有線電視數字化、組建資訊頻道、運營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項目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嘗試,促進融合新興媒體,實現多元化發展。
(連云港廣電文化影視城)
它們先后承擔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項目啟用儀式連、滬兩地雙向衛星視頻連線直播;還順勢而為、開拓創新,大力發展廣電文化產業———立足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先后和哈薩克斯坦國家電視臺、延邊廣播電視臺等簽訂了相關合作協議。廣電文化影視城項目不斷推進。“自誕生以來,我們就矢志不移;對外積極傳遞‘連云港聲音’,展示‘連云港形象’。”連云港廣電傳媒集團(臺)黨委書記、董事長、臺長高蘭軍介紹。
時至今日,連云港一代代新聞人堅持與時代同頻共振,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一曲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華彩樂章。他們一如既往堅守媒體責任,創新內容生產,充分發揮輿論宣傳“主渠道、主陣地、主力軍”作用,不斷為新時代著史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