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記者 李國瑞)
漫漫歷史長河中,文化遺存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滄桑歲月、變化歷程。連云港地區自古為“東海名郡”“江左要區”,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大伊山石棺墓、尹灣漢墓簡牘、藤花落遺址、漢代女尸“凌惠平”……40年來,連云港的考古發現成果豐碩,每一次重大考古發現,都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今天,擷取我市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重大考古發現,讓它帶著我們一同走進塵封久遠的歷史,尋找港城古文化的沉淀,感悟這座城市的歷史文明和尊嚴。
積淀深厚悠久文化底蘊
時光回到2002年7月7日,漢代貴婦凌惠平的遺體驚艷出土,這是我國繼湖南馬王堆女尸、湖北荊州西漢男尸之后發現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漢代濕型古尸,在長江以北地區屬首次發現。7月10日,《蒼梧晚報》頭版頭條刊發消息《海州驚現完整漢代女尸》,第一時間對發掘事件進行報道。隨后,《蒼梧晚報》又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發《漢代女尸面世記》,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女尸出土的經過。
漢代女尸“凌惠平”的出土,令世人震驚。這只是40年來連云港考古發現的一個縮影。連云港素有“東海第一勝境”之稱,境內依山傍海,山海相擁,留下了大量歷史價值較高、文化內涵深刻、地域特點鮮明的人文古跡和歷史遺存。
時間往前追溯,1979年,將軍崖巖畫面世,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巖畫,是東南沿海地區首次發現的巖畫,是唯一反映農業部落原始崇拜內容的巖畫,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稱之為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書。
兩年后,大伊山石棺墓被首次發現,1985至1986年考古發掘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62座,全部采用天然石板鑲砌而成,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石棺墓。1996年11月,大伊山石棺墓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望山摩崖造像,依山巖的自然形勢刻在東西長17米、高8米的崖壁上,共105個,分成18組,被譽為“九州摩崖第一尊”。1981年4月8日《人民日報》星期畫刊用整版篇幅刊登孔望山摩崖造像的照片和介紹文章,引起美國、日本等國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1993年2月,尹灣漢墓簡牘出土。簡牘所記載文字近4萬字,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西漢末年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我國迄今為止時代最早、內容完整的西漢郡級政府文書檔案。
藤花落遺址是中國“200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被省內外專家一致推定為東夷少昊古國的中心。這里是我國目前發現的50余座龍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適宜做聚落形態考古的大遺址,用事實說明了連云港地區也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
漢代千年女尸
成為港城考古重要名片
今年66歲的項劍云是原連云港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他1979年開始從事考古工作,2012年從市博物館退休。退休不退崗,現在,他仍然積極參與考古發掘工作,“39年的光陰全都獻給了考古。”
項劍云是目睹漢代女尸“凌惠平”的第一人。據他回憶:“當時,我用一根鋼釬撬開髹漆密封的棺蓋板后,從棺內頂板的縫隙極為震驚地發現,棺內的不明液體上居然漂著一只腳,而且其顏色接近人體的肉色,這是尚未腐爛的漢代古尸!”
隨后,經醫生和考古人員鑒定,尸體為女性,身長1.60米,年齡在40歲左右。其棺內的文物中,有一枚邊長為2.5厘米的青銅印章,印鈕是一只栩栩如生的烏龜,印章上清晰地刻著“凌氏惠平”。
“幸虧當時施工的挖掘機將這口古棺整個挖出了地面,考古人員首先對墓室內的其他三口棺木進行清理。如果這口古棺也在現場被打開,在烈日暴曬下,古尸很快就會變質、腐敗,很可能就再也看不到這具漢代女尸的‘真身’了。”項劍云說。
從出土的文物檔次看,“凌惠平”和“東公”的地位不低,但墓室卻非常簡陋,出土的文物件數也相對較少,項劍云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墓葬應該是在匆忙中進行的,給人的感覺是當時還有許多事沒來得及做。
凌惠平夫婦為何被匆忙下葬?凌惠平為何會用龜鈕青銅???盡管有許多謎團尚未解開,西漢貴婦凌惠平卻早已成為港城考古發現的重要名片。“和連云港一樣,在古城長沙有‘東方睡美人’辛追夫人,這一北一南兩位古代美女共同講述了中國悠久的歷史。”項劍云說。
文保成果豐碩
石刻是一本大百科全書
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將軍崖巖畫進入專家的視野。“在桃花村發現大面積的符號刻畫圖案后,當時對它的認知程度并不高,后來,北京大學教授俞偉超來連云港考察,指出它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巖畫。隨著這幾年高科技運用到巖畫當中,南京師范大學文博系教授湯惠生通過采用巖畫最新斷代方法———微腐蝕斷代,對將軍崖巖畫的三個凹穴進行研究,推斷年代距今1萬年左右。”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高偉介紹。
關于孔望山摩崖造像,高偉介紹:“實際上,孔望山摩崖造像在我們地方志里早就有記載。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史樹青先生來連之后,指出孔望山摩崖造像有佛教內容,這是對孔望山摩崖造像內容新的認識。它比敦煌莫高窟壁畫還早200多年,至于佛教內容是如何傳入的,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還在探討。”
近年來,連云港石刻調查與研究成果豐碩,在實施技術保護的同時,制作了大量精美的拓片,相繼出版《石上墨韻———連云港石刻拓片精選》《連云港石刻調查與研究》兩部專業型著作,成立連云港石刻研究中心,舉辦石刻拓片精品展,積極推動文物保護成果創造性轉化,讓文物蘊含的價值融入人們的生活。
“在石刻調查與研究上,連云港頗具優勢。一方面作為地方特色,在我省13個市當中甚至在周邊幾個省中,連云港的石刻數量都是非??捎^的,目前有1000多處。另一方面石刻的年代跨度很大,從1萬多年前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時間段基本上就沒有斷代,可以說,連云港的石刻是一本大百科全書。”高偉說。
保護城市文脈
助推歷史文化名城創建
“我們的城市要有時代氣息,更要有歷史文化傳統,考古和城市建設應當和諧共生,這樣才能使連云港成為一座具有特色與記憶的城市。”市博物館館長張大強如是說。
歷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在新的歷史階段,連云港文化遺存的保護傳承,不僅需要解決古與今、新與舊、修與補的現實問題,更需要破解傳承文明、承載城市功能、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的重大命題。
今年,我市重新啟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制定了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實施方案,將堅持“規劃先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的原則,積極構建科學有效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進一步保護城市文脈,傳承歷史文化,彰顯城市特色。
根據實施方案,未來幾年,我市將立足城市特征,提煉城市價值,明確保護原則和目標,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和配套規劃。用法規的形式確定保護范圍,并以此引領和指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和利用,構建起一套多層次、網絡化、多領域的名城保護規劃體系。
“港城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多彩,猶如一顆顆鑲嵌在黃海之濱的璀璨明珠,集中體現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底蘊,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正成為連云港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一種軟實力。將它們有效保護、利用、傳承,將助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而申報成功則有助于給這些文化歷史遺存提供更寬廣、更有利的展示平臺。”市文廣新局黨委書記、局長田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