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周曉青)從大片灘涂和蘆葦蕩,逐漸變成滿眼的油菜花和向日葵,沙土在一點點地向泥土轉化,位于長江邊的常熟“鐵黃沙”區域生態治理初見成效。最近,記者探訪了這個長江福山段灘地上的洲島,了解它幾十年來的變遷,以及今后的發展規劃。
站在長江邊,陸林祥暢想著“鐵黃沙”的未來景象
航拍“鐵黃沙”生態島
驅船上島住了4天,1萬棵樹沒種活
和黃沙打了近30年交道的陸林祥今年已經59歲,早晨8點,他帶著記者參觀了尚未全面開放的“鐵黃沙”生態觀光區。“最早的時候這里是灘涂,附近老百姓喜歡過來抓螃蟹,摘蘆葦葉,”陸林祥回憶說,“鐵黃沙”的名字由來已久,在他兒時的記憶中,那時從蘆葦底下溢出來的水發黃,看起來像鐵的顏色,大家猜測這或許是名字的由來吧。
在圍墾之前,“鐵黃沙”區域歸屬國營常熟市棉花原種場管理。為了改善環境,十幾年前,陸林祥帶著20多個人,從望虞河預留河道坐船到來到這片灘涂地,準備栽種10000棵池杉樹,沒想到土地砂化嚴重,且樹苗經過長途運輸已經干枯,最后沒有種活。“當時租了一條船,得趁著漲潮時候才能上去,如果遇上落潮,留下四五百米的灘涂地,根本無法走路,”陸林祥記得很清楚,“上去后搭了個泥棚,沒水沒電,只能點上蠟燭,堆個泥灶,用柴火做飯,就這樣住了4天,和現在的野外生存差不多。”
向日葵盛放在烈日下
一期治理啟動,通過秸稈還田改善土質
2017年7月,常熟市出臺《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隨后形成《常熟市沿江生態經濟圈概念規劃》,提出建設以鐵黃沙、長江岸線和水域為主的生態經濟圈,把鐵黃沙打造成集生態、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長江生態島。去年9月,鐵黃沙種植管理區成立,由陸林祥負責主持日常工作。他介紹說,圍起來后總面積將近2萬畝,第一期開發了8000畝左右,預計需要2-3年時間,改善土質砂化,把沙土變成標準良田。
記者看到,在修好的道路兩旁,一邊是蘆葦,一邊是盛開的向日葵,放眼望去,遍地金黃,在烈日下顯得嬌艷欲滴。陸林祥告訴記者,去年10月起,這里種植了油菜4500畝、小麥1000畝、紫云英900畝。花期過后,植物被翻耕入土作為養料,土質變得更加肥沃。按照種植計劃,現在看到的向日葵是第二批種下的植物,此外還有玉米、芝麻、花生等。陸林祥指著對面的大片蘆葦說,“過去這里的蘆葦被人工割掉,所以長得又高又粗,像韭菜一樣,現在不割了,讓它自然生長,反而不會長得太高。”
“鐵黃沙”生態島保留了部分“沙漠區”
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打造特色生態島
為“鐵黃沙”修路,同樣是件大工程。土生土長的海虞鎮村民劉文忠告訴記者,現在驅車在“鐵黃沙”繞一圈,總共20公里。起初這些道路修起來,并沒有那么容易。“先要用水把沙土打濕,然后裹成泥漿,用編織袋固定住,一層一層疊起來,最后鋪成路面,”劉文忠介紹說。沿著鋪好的道路前進,不多久便來到了一片“沙漠區”。沙子已被炙熱的陽光曬得發燙,光腳踩上去有種刺痛的感覺。陸林祥說,此處便是保留下來的原生態“鐵黃沙”區,靠近江邊的緣故,風有些大,沙子都會被揚起來。
在采訪中記者得知,春天油菜花開的季節,有年輕人專門來到“鐵黃沙”拍攝婚紗照。如果有市民和游客想要進入,車子在門口登記一下,是可以進來觀賞和體驗的。但是目前“鐵黃沙”生態島尚未全面開放,主要是各種配套設施并未完善。“現在已經建成6個停車場,下一步,會建造公共衛生間,”陸林祥介紹說。
記者獲悉,未來常熟沿江生態經濟圈將突出沿江資源的稀缺性,發展生態培育、水源涵養、休閑體驗、游覽觀光、農業生產、旅游服務等功能,將沿江生態經濟圈打造為江蘇省生態保護引領區、具有江南特色的生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