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者 張晨晨 攝影 牟進勇)上周,記者前往開山島,體驗為期一周的守島生活,深入挖掘更多有關王繼才守島背后的故事和堅守精神。自11月26日以來,本報已經連續刊發了6篇記者守島札記。在島上的一周時間里,本報記者仔細翻閱王繼才和民兵們的守島日記,從中又發現不少感人的故事。今天,本報推出《“守島日記”中的王繼才——生命刻度書寫忠誠、責任和擔當》。讓我們更近一步走近“時代楷模”。
開山島位于我國黃海前哨,鄰近日本、韓國公海交界處,面積僅0.013平方公里,雖人跡罕至卻是國防戰略要島。距離最近的陸地灌云縣燕尾港約12海里,島上野草叢生,海風呼嘯,人跡罕至,條件極其艱苦。近日,記者駐島一周,在島上和王仕花及3位民兵一起生活,得以深入對準這里的一草一木,感受王繼才的堅守和執著。
巡邏、觀察,日復一日,無論有無異常情況,王繼才夫婦都會認真記錄守島日記,每半年就會記完一本,至今寫下了10萬多字。
“國旗”在其中出現的字眼最多
現在的開山島,條件要比之前好了不少——島上的基礎設施做了部分改建更新和重新粉刷,網絡連接上了,太陽能電板也在日夜“運轉”;民兵宿舍煥然一新,幾架雙層鐵架床鋪整整齊齊,形如部隊規制。
最能勾起王仕花思念之情的,還是那些守島日記——日記上一筆筆字跡,正是王繼才生命中的一個個刻度,書寫了忠誠、責任和擔當。王仕花感受到,這些字句,都是她跟老王沿著一級級石階巡邏、瞭望,一路走下來的。這條路,他們走了32年。他們從風華正茂走到了鬢發花白……
王繼才夫婦守島32年,寫了有一麻袋的工作日記,記錄著每天島上發生的主要情況和夫妻倆當天的主要工作。不過,王仕花從臥室抽屜里小心翼翼地,卻只翻撿出5本封面泛黃的守島日記,“之前有一些已經捐贈給了軍事博物館和市革命紀念館,這是僅存的幾本了。”仔細看了一下,大抵是近3年的守島日記。年代雖然很近,但打開仔細翻閱,仍感受到夫妻倆守島的不易和艱辛。字里行間,出現最多的字眼,當數“國旗”。
王繼才曾說:“島再小,它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國旗插在哪里,哪里就是我們的國土。”沒有國歌伴奏,沒有儀仗隊,甚至沒有一根像樣的旗桿,只有滿山野草,海風呼嘯,但王繼才夫婦每天都會鄭重地升起國旗。2015年9月3日的日志多了不少字,記述著:“今天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是個勝利日,我們倆特地買來兩面新國旗,在島上升起。”到了2016年10月1日的守島日志上,王繼才寫道:“今天是國慶節,早上我們倆換了一面新國旗。”
開山島風大浪大,日光強烈,國旗很容易磨損、褪色,為了保證國旗始終迎風飄揚在開山島上,32年間王繼才夫婦用掉了200多面國旗。而王仕花曾反復回憶的一件事,就是曾經臺風來臨時,王繼才為了保護國旗不顧安危冒險跑到山頂降旗,不慎跌倒摔斷了兩根肋骨。
一句“正常”背后濃縮32年艱辛
“查一查島的周圍和海面,沒有什么異常情況,島上的儀器,一切正常,晚上4盞航標燈正常”、“開山島前面有5只大船拋錨,其他一切正常……”、“今天天氣雖然不好,好在一切正常。”守島日記上,會出現不少“正常”,雖只言片語,簡單、瑣碎,甚至有些枯燥無聊,但在這“正常”背后,濃縮了32年常人所不知的艱辛。
正如守島日記上曾經寫過的那樣:“監視海空情況,協助維護社會治安,救護海上船只和人員。”這是夫妻倆的部分職責。其實,剩下這些守島日記里的內容,記錄的還算平淡,畢竟近些年島內島外的環境一直在改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此前的經歷就會被埋沒——據王仕花介紹:“在90年代那會的守島日記里,我們記錄了太多驚心動魄的事,可惜的是……”王仕花眼神有些悲傷,“全被壞人燒了。”
1999年3月,不法分子孫某盯上了開山島。他借口將開山島“開發成旅游景點”,謀劃在島上開辦色情場所。王繼才發現后,立即向上級報告。孫某怕王繼才把事情攪黃,威脅他:“你已經30多歲了,死了還值。你兒子可才十來歲,要是死了,就可惜了!”王繼才毫不畏懼:“我是為國守島,你們要是敢干違法的事情,就試試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見來硬的不行,孫某賠著笑臉掏出一沓錢:“只要你以后不向部隊報告,賺了錢我倆平分。”王繼才依舊嚴詞拒絕。惱羞成怒的孫某帶人把王繼才拖到碼頭一頓暴打,接著放了一把火,把他多年積攢的文件資料和守島日記全都燒成了灰。
面對無數次威逼利誘,王繼才夫婦堅定如初。32年來,二人發現并報告9起走私偷渡線索,其中6次被成功破獲,為國家挽回巨額經濟損失。
每天早晚的巡邏看些什么?這些答案全記在守島日記里了——看看灘涂上有沒有什么異樣,再去哨樓用高倍望遠鏡望一圈海面,看看4盞海面航標燈,如果燈不亮了,就要及時打電話通知航標處維修,還要看看有沒有不明標志的船只出現。2013年8月12日,巡邏日志中如此寫道:“突然海面狂風驟起,刮得我們睜不開眼,但是我們還是堅持巡查一遍島的周圍和海面。”巡島一周大概需要1小時,還有很多陡峭的臺階,王繼才的身體不好,王仕花患有腿疾,一天兩次,并不輕松。
在守島日記里,王繼才夫婦會零星記載一些島上的惡劣環境,但那僅僅是“冰山一角”。每年,王繼才夫婦都會遇到幾天斷糧斷水的日子。
民兵守島日記里同樣是“酸甜苦辣”
“中午簡單休息了一下,也沒睡著。索性起來檢查島上的設備,測風儀、海水測量、通信設備、太陽能發電……一切正常。轉了一圈,對英雄王繼才的敬佩之情更上一層。巡山、升旗還好,對島上每一件設備的看管絕不僅是看守那么簡單,要保持設備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正常運轉,絕對需要精心的維護保養,更關鍵的是需要專業的知識來支持。任重而道遠,我們新上島的民兵要高標準地完成開山島值守任務,履行諾言,要學的還很多。”這是今年9月27日,開山島新守島人李愛洲的執勤日記——王繼才去世后,今年8月10日,由3名共產黨員、退伍軍人組成的執勤班上島接崗,這也是32年來開山島上首次換崗。到了9月25日,開山島哨所執勤班正式建立,來自灌云縣的10位民兵開始了常態化守島工作,而記者駐島采訪那一周,則是劉文金、馬洪波和武建兵三個人負責守島。
“王大哥去世后,灌云縣政府、人武部就下通知,說要征選民兵志愿者,到開山島民兵哨所執勤。我們當時沒多想,就報名了!”在劉文金印象里,他在獲悉這個消息后,便在工作群里轉發了一下,瞬間就得到了響應。在不到半個月,上級部門就收到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的512份守島申請,最終10人當選“守島衛士”。
按照規定,10位民兵3人一組,輪流值守,每組一周,每人每年120天。雖然大部分民兵此前并無守島經驗,但他們還是將開山島當成了自己的家,愛護島上的一草一木,珍惜王繼才夫婦留下的物品。李愛洲在守島日記中如此記錄道:“隨著來島上學習參觀人員的增多,衛生必須及時打掃,我們共用了4個小時將全島打掃了一遍。爬上爬下雖然辛苦,但島就是家,把家打掃干凈了,我很開心。”
●新聞鏈接:“開山島夫妻哨”事跡陳列館被列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如今,開山島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萬人上島接受教育,學習王繼才夫婦堅守孤島32年,愛國奉獻的赤子情懷——1萬多個與朝露星辰為伴的日子;0.013平方公里的小島,茫茫黃海中堅強的海防前哨;一對夫妻,以愛國之心堅守小小島礁,在海天間矗立起一座精神豐碑,讓開山島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燈塔”。
這“守島日記”,也將由“新時代民兵”繼續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