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灌南縣新安鎮中心小學 湯紅云
【連網】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父親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當時的家庭經濟非常困難,食品來源主要靠給生產隊勞動分得工分,根據工分的多少來確定糧食的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樣分得的糧食根本不夠全家吃,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如果遇到一家當中成人勞力多的還要好一點,我們這種勞力少的人家,過的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父親一共兄弟姊妹六人,加上爺爺奶奶一共八口人,到了父親十五六歲時,全家病死的、餓死的,最后只剩下父親和姑姑兩個人,后來姑姑14歲時由于生了一場病,沒錢醫治,早早夭折了。只剩下父親一個人,凄惶伶仃,遭人嫌棄。頭腦聰穎的父親,憑著他驚人的毅力,高中時考上省重點中學--淮陰中學(現在的淮安中學),但由于經濟無人供給,心靈飽受創傷,最終未能考上大學。回到農村的父親舉目無親,身心極度疲憊,他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幾度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后來,在村干部的關心和幫助下,他成了一名鄉村代課教師,白天上課,晚上和母親一起勞作。
聽父親說,當時學校的教室大都是土坯瓦房,窗戶也是沒有玻璃的,天冷了,孩子們從家里帶來破口袋,破棉衣或塑料袋用來封堵窗戶。即使這樣,孩子們還是冷得瑟瑟發抖,遇到下雨天屋頂經常漏雨,還存在墻體倒塌的危險。教師宿舍更是緊缺,父親都是風里來,雨里去,孩子們也大都是回家吃飯,實在遠的就自己帶飯。那時的體育運動設施是稀缺資源,鄉村的體育運動設施就是一塊泥土地板的籃球場和一副木樁籃球架。課余時間,父親經常帶領孩子們打打球,鍛煉鍛煉身體。教室的課桌除少量木質的外,很多用石板做成的桌面。地面坑坑洼洼,稍不留意就會跌倒,這是常有的事,校園里師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也是家常便飯。黑板是木制的,板面用墨汁涂黑,粉筆在上面寫不了多長時間就變成了白板,又要像刷墻一樣重新把它涂黑。母親經常抱怨父親不愛清潔,每天回家一身灰,父親只是憨厚地笑笑,不置可否。當時,雖然條件簡陋,環境惡劣,但是父親不覺得一點苦,相反,他渾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勁,每天除了上課就是批改作業,找學生談心,幫助孩子解決他們的疑難問題。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的父親由民辦教師轉正為正式的公辦教師,這時候父親干勁更足了,教起書來也到了忘我的境界。五個子女也在他的嚴格教育和悉心指導下,如拔節的春筍,茁壯成長。許是受父親的影響,我也成了一名教師。每每回到父親身邊,跟他談起現在的農村校園,父親總是那樣的歡喜,他愛聽我說起“校園儼然一座美麗的花園,整齊的綠化帶,平整的水泥操場、文化氣息濃厚的教學樓走廊,拔地而起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教室、綠茵茵的小型足球場、科學實驗室、音樂室、舞蹈室,圖書室、書法繪畫室、各種功能室一應俱全……辦學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室里有了電視機、多媒體和投影儀,上課不再是單一的老師講學生聽,多媒體等設備走進了課堂,老師可以不必在黑板上寫寫畫畫,徹底告別了一根粉筆加一塊黑板的時代。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教室里就能從網絡上享受到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資源。用多媒體等給學生展示課本知識,既生動又形象。目前‘互聯網+教育’的行動計劃也正準備實施,將引進、開發示范課程,開設‘在線課堂’,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九十年代國家大力發展師范教育,吸引了大量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使教師行業充滿了生機活力。現在的教育發生了跨越式發展,和國際接軌,實現資源共享,徹底改變了封閉、貧窮、落后的教育面貌……”每當這時,我總會看見父親飽經滄桑的臉龐上舒展著欣然的笑容。從教幾十年,他早已與鄉村的土地密不可分,他早已成了那片教育熱土上的守望者!
父親經常對我們說:我們的祖國經受了那么多的苦,遭受了那么多的磨難,才有了今天。這是在各條戰線上的人們共同努力、共同拼搏的結果,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過去,才能看見未來、懂得感恩,才能幸福永恒。祖國養育了我,養育了像我們一樣千千萬萬的小家。我們要感謝黨!感謝祖國!我要把我這最后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永恒的教育事業中去。我永遠是校園里的一塊土啊!
現在的父親早已退休,每個月退休金接近六千元,孩子們給他買了二層樓房,兒孫繞膝,父親心里有說不出滿足感和自豪感。他雖然已經從教育一線退下來了,但他每天還是閑不住,平時除了鍛煉身體外,還不忘做做公益事業,每個月堅持從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錢用來資助幾名貧困的大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當時小城的各個媒體都報道了這件事。每每說到這,父親樸實憨厚的臉就好像笑成了一朵花。不僅如此,他在村里還捐資辦了一個圖書館,免費供孩子們閱讀,了解更多更廣的知識,大大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了孩子們的業余生活。
父親年歲漸老,但誰能說他沒有一顆永遠年輕而富于愛的心呢?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