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灌南中等專業學校 韋唯
【連網】 我的家鄉,連云港的一座小城鎮,每年每月每日都在經歷著巨大的變化,但一些記憶并沒有隨著時間而消散,而是印在了眸底,掩藏在記憶的一隅:那一群孩子,那一位老人,那一方小鎮……
“糖球啊,糖球……”每個傍晚,寧靜的小鎮總是在那一聲聲抑揚頓挫的叫賣聲中迎來黑夜,絲絲細雨朦朧,微風飄卷著清涼溫潤的雨滴沁人心田,給小鎮撒下了一抹微涼,清新典雅,而又不失溫婉如玉的秀氣。這時,一群孩子如同從水墨中走出來,蹦蹦跳跳、手舞足蹈踩著空明的積水,那擊起的片片水花朦朧了人們的視線,只有一雙雙的腳丫在水雨幕中跳動著輕上輕下,發出清脆的聲響。空氣中似乎還殘留著那一串串的歡聲笑語,巷口傳來的叫賣聲越來越清晰:“糖球吆!……”于是他們就一起涌過去,圍在一位老人身邊,踮起腳尖,伸長胳膊,手里揮動著五角的票子,稚嫩的聲音清脆悅耳:“老爺爺,我要一串!”“老爺爺,我也要一串!”“……”孩子們雀躍著,聚攏一起,一雙雙小手在老人面前晃動!于是老人就會用和藹的聲音溫和地說:“孩子們,別急、別急、都有、都有……!”而每一次,他都最先挑一串又紅又大的糖葫蘆,然后撥開人群,遞給最后面那個流著眼淚的瘦小的女孩,而女孩也記住了這位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線的老人,記住了那始終掛在眼角的笑容,記住了那如沐春風般溫暖的叫喚聲:“來,小丫頭!吃吧!”——那個女孩就是我。
待孩子們每人都拿到了又香又甜的糖葫蘆之后,老人又扛起了他的葫蘆草垛,叫賣聲又響徹在這一方小鎮上,漸行漸遠。
于是,期盼每一個傍晚在那時就成了鎮上小伙伴的夢,夢中,每天傍晚,迎著西沉的落日,一位駝了背的老人扛著糖葫蘆草垛穿梭在街道兩邊!他的頭發早已銀白,皺紋爬滿了紫紅的臉頰,他那熟悉的叫賣聲總能勾出大家的饞蟲:“糖球,又酸又甜的糖球喲……”于是,大家就爭著跑過去……
可我們也有口袋空空的時刻,沒錢時,每次聽到他的吆喝聲,饞蟲還是會不由得讓這群孩子爭著跑出去,圍在他的身邊,不再伸出一雙雙小手,只是把眼睛盯著那又紅又大的糖葫蘆,可他似乎也看出了我們的窘迫,笑呵呵地遞給我們說:“你們這群小饞貓,爺爺請你們吃,免費的!”瞬時,我們的小眼珠一個個骨碌碌地轉了幾圈,帶著不確定的表情問道:“老爺爺,這可是你說的,不許反悔!”“嗯,不反悔,不反悔,給!”他給我們每個孩子一人一串糖葫蘆,我們迫不及待地吃起來,他寵溺地撫摸著我們臟兮兮的頭,笑了。在那個,晚霞漫天的傍晚,我們欣喜而歸!
以后,無論我們有沒有錢,我們總能吃到糖葫蘆,而在巷口的等候也成了我們每天的必修課,這也成了我們和老人之間的不成文的約定。
可有一天,我們守在巷口等了一下午,老人竟然沒來,我們心情悵然若失,郁悶了一整晚。
第二天傍晚,當我們又聽到那熟悉的叫賣聲時,我一口氣跑到街道上,順著那聲音向遠看去,在那晚風輕柔的街道邊,一位老人正用他那粗糙的雙手擺弄著一串串紅通通的糖葫蘆,于是,我們又欣喜地聚攏了去,他邊給我們分發糖葫蘆邊解釋說昨天感了風寒,在家躺了一天,因惦記孩子們,這不,今天準時就來了。說完,他又止不住的咳嗽了幾下,我忙上去給他拍拍背,他憐愛地望著我們,看著我們吃的歡喜樣,笑了:“孩子們,我只要一看到你們,我的病就好了!”老人又瞇縫起他的眼睛,笑呵呵地說。而我們也天真地認為我們就是老人的靈丹妙藥,“老爺爺,那你每天都要來呀,我們給你治病,我們拉鉤鉤吧!”老人說:“好、好、我每天都來!”我們一陣竊喜:呀!我們每天都有糖葫蘆吃了!
以后,我們在老人的串串糖葫蘆中零星地知道了一些他的事情:老人無兒無女,年輕時當過兵,后背還在戰爭中受過傷,但他不愿享受政府的照顧,幾十年來都是自己靠雙手養活自己……老人講起這些事的時候很享受,像是和孩子們分享他這一生的“財富”!而那時,在那街道邊,那位老人,那群孩子和孩子們那專注的神情,都定格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后來的某一天,巷口的街道再也沒有了一位賣糖葫蘆的老人,他那張和藹的臉龐,他那插滿糖葫蘆的草垛,他那抑揚頓挫的吆喝聲,還有他那些“財富”,都成了孩子們的期盼與回憶!
再后來,聽大人們說,鄰村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志愿軍,一輩子省吃儉用,什么苦都吃過,還走街串巷地賣過糖葫蘆,把畢生積攢的一萬多元錢無償地捐給了鎮里的學校,就連自己生病了也沒舍得動用一分,這不,躺了一個多月,昨剛過世了,嗨!好人啊!……
大人們搖頭哀嘆著又下地干活去了!
而那一天,我們淚流滿面,父母覺得奇怪,其實,他們不知道,在他們下地干活的日子里,我們和他們口中的這位老人儼然成了祖孫呀!
歲月的流逝帶走了很多的記憶,但我仍舊記得那糖葫蘆、那個巷口、那位和藹可親的老人、記得他那深情而又專注地望著遠方的目光,似乎在緬懷自己的輝煌的歲月歷程……殊不知,他在我們的心中已成了一座豐碑,無論我們的家鄉如何變化,這座豐碑永遠佇立于我們心中,永遠是我們的精神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