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連云區中山中路147號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
陸婷
【連網】 您知道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指的是哪座城市嗎?
您又知道《鏡花緣》、《西游記》的文化起源地是哪里嗎?
它就是我美麗的家鄉——連云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擁的城市,一座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城,一座在改革發展浪潮中被中國列入首批沿海開放的城市,更是國家發展“一帶一路”交匯點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
我愛我的家鄉,我生在連云港、長在連云港,現在更是港城建設“鐵軍”的一員。如果你問我港城什么最美?我會回答你,我們的建設隊伍最美、我們的工藝最美,我們位于徐圩港區的新型直立式防波堤工程最美!
一、美在精神——不忘初心、無畏挑戰
在沒有行業規范、沒有成熟工藝、成熟經驗和實體工程借鑒的情況下,防波堤工程研究之路阻礙重重。在結構研究初期,該團隊僅僅是提出了“無底單桶多隔艙結構(6艙)”這一概念,經過長達一個月的模型試驗,研究小組發現該結構吃水和穩定性不利于‘大圓桶’水上浮運,此時,該結構的應用遭到了業界專家的質疑。一群懷揣夢想的“工程人”并沒有退縮,他們扎根施工現場,對發現的技術難題一一進行科技攻關,經過多方資料收集、多方數據比較、多次模型測試,經過長達半年的努力,確認了9艙結構的新型桶式基礎結構并最終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新型桶式結構筑堤施工技術,實現了該結構由理論走向實際應用。
參與該結構的全體人員本著“鼎新固基,同心圖遠”的工程師理念,經過科研探索,從無到有,從有到精,他們從未松懈過、從未駐足過,堅持從細節入手,憑技術取勝,不忘初心,無畏挑戰。這是堅持的結果、努力的結果,這也是團隊的力量、信念的偉大。它的美來自于理念的認可、精神的支持、態度的堅定。
二、美在創新——新型桶式基礎結構
眾所周知,連云港港徐圩港區地處淤泥質海岸帶,其軟土深厚、物理力學指標差、靈敏度高,是港口防波堤、護岸、圍堤等工程建設面臨的主要技術難題。而傳統的軟基排水固結加固、分層回填或爆破擠淤等方法并不適合徐圩港區建設防波堤工程,在此基礎上,適用于深水軟土地基的新型桶式基礎結構應運而生。
因該結構是國內首創,無任何經驗可尋,這些“超級圓桶”要想順利完成使命可不是容易的事。項目經理黃朋舉驕傲的說:“通過不斷的探索、研究、總結,“超級圓桶”的預制、安裝工藝不斷完善、成熟,由最初的半年預制6個桶體,到中后期平均每月預制25個桶體,最高峰時一個月完成31個桶體;安裝速度由最初實驗桶階段3個月安裝6個桶體,到2015年平均每個月安裝20個桶體,月最高預制安裝達25個桶體,堤身月進尺達500m,使徐圩港區大環抱式防波堤建設時間減少三年以上”。“超級圓桶”預制速度快、安裝效率高的特點顯現無疑。在交通運輸部召開的全國水運工程施工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總結會上,“新型桶式基礎結構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被評為中國水運工程十大科技創新成果。
為什么說它美?美在首創、美在進步、美在顛覆,它以驚人的成長速度、超乎想象的結構優勢向我們闡釋了它的美。
三、美在突破——徐圩港區防波堤工程
經過5年的努力,徐圩港區防波堤工程順利交工,使徐圩港區形成了74平方公里大環抱型的平靜港灣,標志著連云港港徐圩港區泊位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對推進連云港“建設大港口、構建大交通、推動大發展、發展大產業、促進城市建設大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有力的推動了連云港“一帶一路”交匯點和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的建設。
徐圩港區防波堤工程不僅打破了“連云港不適合建設深水港口”的說法,更是用一種綠色環保的筑堤技術,踐行了綠色建港的理念,為港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 港口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經過實際計算,該防波堤工程相對斜坡堤節省投資10%以上,節約工期30%以上,占用海域面積減少70%,砂石料用量節省80%左右,施工過程對海洋環境無破壞、零污染,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顯著,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截止目前,該工程已取得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21項、部級工法3項、出版專著3部。美麗壯觀的徐圩港區防波堤工程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已被評為江蘇優質工程獎“揚子杯”和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水運交通優質工程獎等。
一次次艱難的突破,一項項碩果的收獲、一份份成功的榮譽,是對徐圩港區防波堤工程美的認可,它的美有跡可循、它的美有目共睹、它的美久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