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贛榆區石橋中心小學
單紅梅
【連網】 陽春三月,正是萬物發情的季節,整個三月都被鬧得如癡如醉,枝頭的雀兒互相打斗調情,水中的魚兒也三三兩兩在一起咬尾求愛,把一池春水攪得波光粼粼。我們計劃外出春游,由于沒有時間,索性在石橋轉一轉。我們慢慢地走在鄉間小路上,誰也無話,沉醉在春的夢境里,幾乎忘了自己的存在。
過了約半個小時的光景,我們走出了山間的小路,轉入一片翠竹林中漸覺有清香迎面襲來。舉目尋去,只有枝頭綠得滴油似的葉子在微風中搖擺,仿佛嬰兒拍著小手呼喚久別的母親。穿過竹林,頓覺眼前一亮,百步之外,偌大的一片桃林呈現在眼前,綠得滴翠,紅得灼人,似云似霧,如詩如畫。我們都不自覺地停住腳步。“這真是一幅迷人的桃花源啊!”友人指著前方不遠處說。我一看,一位著棕色腳踩褲、藍色羊毛衫的姑娘,正在給桃樹大藥防蟲治病。“唉,真是人面桃花別樣紅呀!”我笑著說。姑娘對我們的到來沒有感到驚訝,只是嫣然一笑。從她嘴里,我們得知她姓劉,今年21歲,技校畢業后和父母一同經營這魚塘和黃桃園,5畝多水面的一個魚塘一年能收入5萬多元,再加上周圍桃子等農產品其他收入,一年在8萬元左右。 談笑間主人來了,借著明媚的春光,我仔細大量了他,精瘦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遞上了一個蘋果,熱情地非派我吃一個不可。老劉說,女兒沒畢業前,魚塘由他老兩口管著,一年累個半死,只能賺二、三萬元,搞不好魚生病還要賠本。有現在這光景,全是女兒從書上擺弄下來的。他告訴我們,原來這周圍都是楊樹,后來女兒找人刨了楊樹栽黃桃樹,還給魚塘裝了增氧機,她說樹蔭遮住了水面,光照不足,不利魚的生長。栽上黃桃樹后,樹下還能種植花生等農作物,這樣混合養殖,都受益。“這叫立體種植,是新科學。”我說。
黨委政府倡導農民集體栽種黃桃,我家及時改變種植的模式,嘗到了甜頭呀,這就叫上頭滿意,百姓生財。說到這里老人發出了爽朗的笑聲。這充滿著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著我回到駐地。
是的,我們的父輩們文化學習不深,就知道埋頭苦干,結果汗沒少流,錢沒多賺。友人告訴我說他畢業時,有人介紹出去打工,沒去,決心在家里搞電商,現在也不比進城差,還成為遠近聞名的“小老板”。
春風拂面,聲聲入耳,此刻的我深深體會到了“春天”賦予我們現實的意義。是的,沐浴著十九大春風的新農民,家鄉的明天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