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悠悠大運河,綿綿千古情。4月21日上午,2023中國網絡媒體平行論壇“紫金網絡傳播創新峰會暨大運河文化傳播論壇”在南京舉行。業內大咖齊聚金陵,探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大運河為媒、互聯網為介,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傳播大運河文化的表現方式,讓古老的大運河以可知、可感、可觸的形態走進大眾、走進社會。
吳俊 攝
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運河兩岸衍生出燦爛的文化成果。“從2012年開始,鳳凰科技出版社用了8年時間,組織全國100多名大學生,出版了《中國運河志》,總共9卷11冊,大概有1400多萬字。”鳳凰科技出版社總編輯郁寶平介紹,《中國運河志》系統研究了大運河沿岸水利工程、東方古鎮的歷史人物和文化性的歷史故事,推動了社會對于大運河文化的學術理解。
在大運河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不僅需要《中國運河志》這樣的重磅力作,也需要各種輕量級精品。“B站聚集了大批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風新青年’,他們一直嘗試用創新手段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大運河就是他們創作靈感之一。”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盧雅君說,當前B站帶有“大運河”標簽的視頻內容涵蓋歷史、生態、文化、飲食、交通、樂器等多個方面,充分顯示年輕受眾對大運河的關注。
“B站有關大運河播放量最高的視頻出自外國UP主郭杰瑞,他用京杭大運河的淤泥做成墨西哥面包窯,還在視頻里親自烤披薩。這種另類風格的視頻實際上就是選取較小的切口來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用新視角去展現大運河的傳承。”盧雅君表示,迢迢大運河連接古今,具有厚重的文化歷史感,更需要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創新傳播。“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和科技,讓大運河的一滴水在萬千觀眾心中卷起千層浪。”
用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文化,同時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整合資源,讓大運河文化傳播激起更大聲浪。“2018年以來,新浪微博發動大概700家媒體,進行了大運河文化相關的攝影采風、圖片展覽、線上直播等活動,整體瀏覽量達到9個億。”新浪微博COO、新浪移動CEO王巍介紹,新浪微博近年來陸續發布“寶藏大運河”“了不起的大運河”“運河集結令”等話題,發掘用戶資源,加強話題互動,放大平臺優勢,話題閱覽量達千萬以上,實現了大運河文化的廣泛傳播。
如何加快媒體深度融合,實現大運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每天前來打卡拍照的年輕人絡繹不絕。“博物館運用了大量年輕人喜愛的沉浸式、互動式的參觀方式,不少年輕人用自己的手機進行拍照,并上傳社交平臺,他們正在自發地宣傳大運河文化。”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透露,將繼續擁抱新媒體,用更多創新表達解讀大運河文化,講好運河故事,讓博物館的自主傳播和年輕網民的自發宣傳形成雙向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