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隨著通信技術和傳播基礎設施的迭代,“全員媒體”圖景不斷豐滿,一批優質內容生產者積極運用新型傳播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助力構建更加清朗的網絡空間。4月21日下午,在202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平行論壇“全員媒體·網上內容建設新力量”上,多位嘉賓圍繞多元內容的供給創新和網絡空間正能量展開交流。
“網絡信息傳播需要樹立正確的導向,我們應該把大力氣花在消弭分歧、凝聚共識上,而不是為了流量去制造對立和矛盾。”“明叔雜談”賬號運營人明金維指出,在價值多元的時代里,網絡輿論環境十分復雜,網絡內容創作者自身更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傳遞更多的正能量。曾到訪過40多個國家的明金維,親眼目睹過不同國家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遭遇的挑戰與挫折,豐富見聞令他更加明白理性與客觀的重要性。
“我們身處媒體和技術都在發生巨變的時代,當我們敘述中國發展的成就時,既要講事實,也要學會講故事。”明金維表示,信息傳播過程里的不對等經常導致意見分歧和情緒對立,因此要更有策略和技巧地應對或化解矛盾,將客觀事實與軟性敘述相結合。“我們聚在這里是為了增進交流,通過親身經歷激勵更多青年人傳遞正能量,希望大家都做一個愛國、理性、科學、務實的人。”明金維說。
以年輕化的方式表達愛國主義,正成為網上內容建設的新力量。在軍旅漫畫《那年那兔那些事》衍生的同名動畫中,“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在種花家”的標志性口號體現了“后浪”的家國情懷。截至目前,該系列動畫在B站的累計播放量為5.4億,在青少年中圈粉無數。
“能受到觀眾的喜愛,其實和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 《那年那兔那些事》作者林超表示,《那年那兔那些事》的主旋律是在國家發展大背景下的主旋律中誕生的一個小的分支,恰好承載了國人的愛國情懷,只是被更多年輕人看到和接受。在林超看來,愛國主義不是生澀、說教的,它需要大家更多的努力、創新讓其更接地氣,“很多年輕人很接受這樣的一個形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達由內而外的感情,從而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這樣的愛國主義是很好的一種方式。”
身處數字迭代的發展浪潮,發揮互聯網文化創意作用勢在必行。《G7》《歸舟》《血棉行動》……伴著一幅幅引發熱烈討論的CG漫畫,畫家“烏合麒麟”憑借一針見血的畫面元素和巧妙的暗喻,逐步為大眾熟知。
“比起動輒千字的文章,符號不僅能突破語言屏障,還能在特定群體中有效傳播。文化創意與科學技術的碰撞融合正給我們帶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烏合麒麟”團隊主策劃胡睦洋認為,互聯網文化創意領域的工作者必須保持持久的定力與決心,要根據時代發展適時調整創作方法,將技術化手段與現實世界相聯系,積極探索虛實互動中的創意路徑。“我們期待各行各業攜手并進,堅信產業眼光、堅守商業邏輯、堅定事業思維,讓中國敘事在行業融通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新的歷史機遇中創造出更優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