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姐能量圈
01
朋友體檢時發現得了甲狀腺結節,一番網絡查詢之后,她得知嚴重的結節可能會發生癌變。
我是她身邊唯一學醫的朋友,她便隔三岔五來問我。
我反復跟她說,所有概率事件,只要還沒發生,就不一定會發生,不必太緊張。我也建議她平時加強鍛煉,保持良好的情緒,定期復查,好防患于未然。
但她始終覺得我只是在安慰她。
為了打消她的疑慮,我特意陪她去咨詢醫生。可即便聽到醫生告訴她只是小問題,她仍舊疑慮重重。
她深陷在對身體的擔憂之中,醫生的預防建議一條也沒能落實下去。
既不想接受現實,也什么都不去做,等于把能改變的機會輕易放棄。
太早認慫,本質上是對痛苦的逃避。
問題本就讓人痛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都會下意識選擇逃避。但是,那些令人煩惱的問題并不會自行消失,反而會讓人看不清問題的本質。
凡事在成為定局之前,做好當下力所能及的事,才能拒絕自己不想要的結果。
要知道,每一次改變,都有可能扭轉將來的局面。也許改變的過程會有些辛苦,但當下的辛苦,是為了將來能夠坦然無憾。
02
我家二寶出生時,體重只有兩斤多。早產加上低體重,在保溫箱里養了一個多月。
孩子還沒回家時,家人們都很擔心他以后的養育問題。
作為孩子的媽媽,我的擔心比誰都多。但我不愿甘于被動,開始積極尋找應對方法。
在等待孩子回家的那段時間里,我不停地查閱各種早產兒的養育知識,在早產兒群里看別的媽媽分享養育經驗,還向二寶的主管醫生咨詢出院后的注意事項,跟小兒科的朋友討教常見問題的預防,盡可能多地填補知識盲區。
做完準備后,內心踏實了不少,原本的慌張已經所剩無幾。因為我確信,自己能夠面對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
所幸,二寶回家后,身體的各項指標在我們的悉心照料下漸漸恢復正常,我們最初所擔心的問題都沒有發生。
面臨未知的困境,一味地情緒內耗是無用的。著手于解決眼下的困難,將未知的模糊部分變得清晰有預判,內心的恐懼自然會消失。
每個人都有解救自己于煩惱之中的潛能,在問題與結果之間,如何應對的主動權永遠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謂越積極越幸運,無非就是用行動把遇到的阻力化作助力,催生出應對困難的能力。
村上春樹說: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早已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當你扛過了生活給的風浪,必然能遇到更有韌性的自己。
03
心理學上有個“歸因理論”:
遇到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消極的人習慣外部歸因,他們認為生活是由無法控制的因素所驅動的,自己無法控制,無力改變。
而積極的人,則習慣內部歸因,他們相信,生活中的結果是由自己的選擇和行為引起的,相信自己能夠改變現狀。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把人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分三類:可以直接控制的、可以間接控制的和無法控制的。
試圖改變不能被控制的部分,只會讓人內心充滿挫敗感;對力所能及之事盡己所能,那么即使最終未能如愿,亦可遠離最壞的結果。
在對待問題的態度上,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是自己主動選擇的。選擇積極的人,定然能找到改變處境的動力。選擇消極的人,則只能被動接受外界給予的一切。
人雖然渺小,能決定的事情不多,但卻擁有選擇如何去應對外界的權力,也有幫助自己創造有利條件的能力。
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坦然接受無法改變的。每個人都有帶自己走出困境的本領。
再復雜難解的問題,只要敢鼓起勇氣去面對,一步步走下去就會找到方向。
人生在世,難免與困境交手。
愿你做個敢于接受生活挑戰的勇士,荊棘踏平就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