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凌大
又逢炎夏,不禁使人想起那年——我作為“中國專家組”成員,飛赴遙遠(yuǎn)的非洲——世界“三大火爐”之一的蘇丹(另有馬里與吉布提)執(zhí)行援外任務(wù)。
蘇丹素稱“火爐之國”。它沒有冬天,只有春夏之分,年平均氣溫攝氏30多度,絕對最高氣溫為攝氏五六十度,中午倘若將溫度計插入室外的沙土,水銀柱竟達(dá)到攝氏80度。
我曾在蘇丹工作和生活了兩年多時間,真實(shí)地感受到它確是名不虛傳的“世界火爐”。
有一次,我們坐車外出辦事,車停在露天約有半小時,我未戴手套去開車門,一摸車門的金屬把手,猶如握住了灼人的烙鐵,連忙松手,可手已被燙出了好幾個水泡,疼痛不已。
此外,我還特地做了兩個實(shí)驗(yàn),充分顯示“火爐”的威力。一次把一只雞蛋埋入烈日下的沙坑,滾燙的“火坑”僅用10多分鐘就將其“煮”熟了,拿出來就可剝殼食用。又一次把灌滿涼水的軍用水壺掛在室外墻壁上,20多分鐘就被烈炎酷熱“燒”開了,倒出來就可沖茶飲用。
蘇丹很少下雨,每年除在七八九三個月“雨季”下雷暴雨外,其他時間滴雨不下。在如此干旱炎熱的環(huán)境下,我們在室內(nèi)有空調(diào),那么外出怎么辦呢?隨身攜帶三件寶。一是墨鏡:驕陽似火,天空的陽光特別強(qiáng)烈,刺得人難以睜開眼睛,故到室外去一定要戴上墨鏡;二是水壺:由于終年極少下雨,有人形容說“擦根火柴能點(diǎn)燃空氣”,人大量出汗感到口渴,不時要喝水,出汗時衣服不見潮濕,因?yàn)楦稍锏目諝猹q如海綿一樣,即時將流出的汗水吸走了,衣服上留下潔白的鹽霜;三是草帽:烈日如火球在頭頂熊熊燃燒,倘若頭上無遮擋,則會被曬得頭昏腦漲,因此要戴上大草帽,以減輕酷日對人體的熏烤,以免灼傷。
我們常駐扎在尼羅河畔。由于沒有污染,河水清澈,故魚很多。每逢節(jié)假日,我們?nèi)メ烎~,半天能釣一二十斤非洲鯽魚。有次看到不遠(yuǎn)處有位黑人朋友趕著羊群到河邊飲水,其中有只羊被暗藏的鱷魚咬住頸脖拖下水,成為其腹中之餐,使人毛骨悚然。
當(dāng)?shù)孛襟w常有報道,鱷魚不僅襲擊牲畜,還傷害人。成群的婦女用金屬水桶到河邊取水,其中一位少女剛涉入水中,不幸被“守株待兔”的鱷魚拽下水而喪生。還有人乘獨(dú)木舟劃槳暢游,不料被鱷魚拉下水發(fā)生悲劇。因此,我們的紀(jì)律規(guī)定,一律不準(zhǔn)下河游泳,以防不測。雖天熱水清,但我們不敢越雷池一步,只好“望河興嘆”,誰敢“以身試鱷”呢!
蘇丹的綠葉蔬菜很少,均是洋蔥、土豆、胡蘿卜、辣椒、茄子、西紅柿等熱帶無葉蔬菜。好在終年生長西瓜,這是我們最好的防暑降溫水果。我們曾叫國內(nèi)親人寄來青菜籽和絲瓜種,試著種植食用。結(jié)果青菜雖種出來了,但是吃起來味道是苦的,因天熱所致。絲瓜種成功了。每當(dāng)吃絲瓜,大家很高興。由于“粥少僧多”,廚師烹飪后,一律實(shí)行“計劃經(jīng)濟(jì)”,每人半小碗。大家看著碗里碧綠如翡翠的絲瓜,欲吃又不忍進(jìn)口。因?yàn)檫@不僅是自己在莽莽非洲沙漠親手培植的時鮮蔬菜,更重要的是在遙遠(yuǎn)的異國他鄉(xiāng)吃到“祖國的絲瓜”,不禁勾起“思鄉(xiāng)”之情,有人甚至激動得流下了思念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