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彬
今年9月7日,壬寅虎年農歷八月十一,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白露”潤秋,暑氣甫消,萬物隨寒氣增長、蕭落。
“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仲秋伊始,枕席生涼,木葉榮極而隕,嘉禾實滿而豐。秋光澄澈,秋色金黃。
白露,收清露。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因此,“收清露”有圣潔的儀式感。
一夜寒蛩低吟淺唱,清晨起來,淡黃的草樹上,已經掛滿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圓圓的、潤潤的、亮亮的,從綴著石榴、柿子、栗子的枝頭上滴下來,從掛著扁豆、絲瓜、葡萄的藤蔓上滴下來,從結著稻谷、高粱、玉米的穗子上滴下來。裊裊的晨風輕輕飄過,便灑落一地晶瑩。甘露如飴,滴滴皆瓊漿。用心收集,閑來啜飲,也樂秋之雅趣。
白露,飲佳茗。民諺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
凌霄與牽牛花,舒展著她們柔軟的觸須,把緋紅與深藍,點綴在瓦溝墻畔。老人在花下品茶。杯中清淺沉浮的,是“白露茶”。老人不喜歡喝“明前茶”,葉子太嫩,茶味太澀了;也不喜歡喝“溽暑茶”,葉子太老,茶味太苦了。只有白露時節采制的新茶,承秋露之浸潤,吐日月之精華。茶色可目,茶水入心,茶香盈懷。
白露,起鄉思。秋落心海,便生“愁”。北雁南飛,落葉歸根,夕陽古道,往往牽惹著漂泊人念親懷遠的愁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當月光把露水幻化成千萬枚月亮,散落在殘荷衰草之間,中秋,便飄然而至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此刻,這些潑灑于秋夜的點點晶瑩,撲閃著迷離的微光,是離人傾灑的思鄉的斑斑血淚,還是零落一地的、相思破碎的心靈?
愿歲月如白露,甘之如飴;愿世相如白露,玲瓏清澈;愿人性如白露,潤澤中有柔柔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