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前茶
好友莊倩是北京姑娘,丈夫是她念研究生時的同學,山西應縣人,他的老家,距離林徽因與梁思成當年發現的建于遼代的古木塔的地方,僅有40多公里。畢業結婚后,莊倩成為一名城市規劃師,但她依舊保留著一名建筑系女生的習慣——到哪兒都要帶著她的速寫本,看到好景致,以及眼前一亮的古建筑,就迅速旁若無人地畫起來。
她的這個習慣,在丈夫的老家被嘈嘈切切的議論所包圍。在山西鄉村,還遠沒有像皖南農村那樣,對藝術家與設計師的臨景速寫習以為常。村里人遠遠瞅見莊倩凝神繪畫的背影,互相咬耳朵說:“瞧,那就是老葛家的媳婦。葛家兒子考學去了北京,就娶了這等洋小姐,不會劈柴禾,不會燒大灶,不會用草木灰擦洗灶上的油膩,光會畫畫。”“就是哦,你說這畫畫,究竟是換得來饃,還是換得來肉?”
當天晚上,莊倩將聽來的閑話學給丈夫聽,并流露出“等我離了這不友好的地界,就把這遭遇放到網上去吐槽”的意思,小葛迅速過來摸了摸她被山風吹糙了的頭發。小葛說:“我知道你受了委屈,然而,如果我們不嘗試去打破城鄉之間的這種壁壘,打破這種認識與審美上的差距,那么,回鄉,你將永遠找不到愉悅;不回鄉呢,我將難以找到歸屬感。”
莊倩默然良久,點了點頭。她知道自己的到來,已經使葛家成為“村里的熱搜”,但她從7年建筑系學習中養成的習慣,一時也是改不了的,要怎樣讓鄉人意識到,美是有生產力的,畫畫,既可以換得了饃,也換得了肉?
小葛思忖半天,建議莊倩在網上訂購一批T恤和白布包。他們回北京后,利用業余時間,將莊倩在山西所畫的古塔、山寺、民宅、小橋、桃林,以及牛背上的牧童,一一移植到T恤和布包上。他們合力將小葛的家鄉風物,繪成圖畫,寄送給老家親友,尤其是那些已經開了快手、抖音直播自己的生活,習慣在網上賣棗賣柿餅的年輕人。好嘛,在小葛的老家,莊倩迅速成為紅人。趕集的年輕人之間,互相有了這樣的對話:“你這包可真有味道,打哪兒買的?”“沒處買去,這是我小表嫂送我的,這是她畫的。哦,她是北京來的神仙姐姐。”
后來,還真有一位有商業頭腦的表侄,將莊倩最受歡迎的三款布包,做成了自家淘寶小店里的爆款產品。
小葛開玩笑說:小倩,你應該向他收專利費!莊倩大笑說:哪能,表侄這一招,讓我成了你老家的紅人,我感謝他還來不及呢。再說了,塔本是你們山西的塔,云本是你們山西的云,古寺山桃,本是你們山西的古寺山桃,我只不過把它們畫下來,讓你老家的人,也發現了身邊的美。
說到這里,莊倩忽然意識到,自己這種眼界胸懷上的開拓,小葛功不可沒,是他貢獻了奇妙的點子,讓莊倩的特長不知不覺中被老家人接受和稱賞;而老家表侄的布包,被一家大圖書公司的美術編輯發現后,莊倩居然由此成為暢銷書的插畫家。那位編輯說:莊倩的畫,畫得那么淡然,安詳,卻有濃烈的情緒在,有熾熱厚重的回味在。
小葛,無意中幫莊倩開拓了自己的人生。這一故事,生動地詮釋了“原鄉給你的壓力,我如何使之轉化為蜜”。這是心意與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