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榮
到了金秋,閃爍著江蘇省“味稻小鎮”和“湯包名鎮”兩束光環的故鄉,就會迎來兩個忙時:稻子收割與湯包上市。前者只關乎胃,后者還涉及面子,因為到曲霞品賞蟹黃湯包,是親友團聚的尊崇禮遇。這就難怪節假日上午十點左右的光景,不少酒店門外的泊位仍然滿滿當當、酒店之內的臺位還是座無虛席,早飯似乎連著中餐。一聲“上湯包啰”的吆喝從后廚飄出,服務員手到嘴到,一邊麻利地將蒸熟的湯包抓擺到碟子中、挨個分發;一邊念叨著湯包的吃法:“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不小心,會燙傷。”充滿儀式感的叮囑,既包含生活的經驗:吃喝快不得,要保持行為上的得體、優雅,又提醒食客對傳承百年的美食須表示敬畏。
與工業化、現代化大潮席卷下的“千鎮一面”相比,故鄉的面貌大抵維持著四十年前的原樣,執著而不卑微。也許生來就是美人坯子,用不著隨大流,不知哪位高人從“曲水”和“霞幕圩”兩個村名中各擇一字,“曲霞”便成了奇妙絕對、天開圖畫:低處曲水流淌,高處云霞復幕,水天相接處,還有佳麗臨波梳妝。街上多是兩三層的老式住宅和一些民國時代的低矮商鋪,毫不遮掩殘堞傾圮的滄桑和葛藤蔓延的荒蕪。這是長期被煙火熏染、江河洗濯,歲月難以剝落的真實容顏,它沉淀著一種力量,叫“還在”。早些年,曲霞也曾趕過鄉鎮工業的新潮風頭,伴隨著瓊瑤電視劇《在水一方》的風靡,大街小巷處處流淌同名歌曲,同時人們記住了一則插播廣告“要買好水帶,請到曲霞來”,不過這種讓全鎮百姓揚眉吐氣的“面子”只是曇花一現,人們期待著經得起時間打磨的形象持久定格于心、揚名于外。
天意人會,現今客人對于曲霞的第一印象正是從“面”開始。霞幕圩大橋,是由縣城進入鎮區的必經要口。橋下并不寬敞的河道,長滿了水葫蘆,也擠滿了厚氈覆蓋的貨船,它們從沿江和里下河送來了優質小麥,又把各種面粉運轉到各大城市。因為挨著河岸就是在老糧站地基上建起的面粉廠,“雪霞面粉”和“包子粉行業領導者”的廣告白字,高懸廠房之上,被藍天一襯托,被路側的成熟香櫞一點綴,就像羽光閃爍的鴿子,把享譽全國的名聲不經意抬到了天上:超級小麥粉、面條專用粉、油條王粉、饅頭專用粉、超級雪花粉……“下里巴人”創造了系列化的“陽春白雪”,連國民網紅“巴比”點心選用的原料也是這里的面粉。
過了橋、進了街,隔三岔五闖入眼簾的便是蟹黃湯包店了:曲霞大酒店湯包、德泉湯包、李記湯包、建霞湯包、仲記湯包、亮亮湯包、殷記湯包……這些店的招牌并不顯眼耀目,或以家族字號或用本地地名命名,好像一種集體宣言:我們手藝祖傳,不正宗便有辱家族聲望;我們制作地道,不本分便有損曲霞人臉面。“殷記湯包”到了我的同輩鄰居殷和明手上,已是第四代,他特地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的資格;曲霞大酒店的店主朱承祥是我的小學同學,帶著兒子,拉了舅子、舅奶奶一起打拼,平日默默無聞,偏偏在中央電視臺《消費主張·年夜飯》欄目上露了臉。
“德泉”湯包是全鎮恢復祖傳手藝較早的,20世紀90年代初就打出男戶主的名號。女人早些年在集體辦的飯店賣籌子,白白凈凈像朵花。別人喊她“于其”(同音),以為是真名,多年以后才聽說其中的故事:夫妻結婚后,就盤算著條件適宜,開爿蟹黃湯包店,把上輩人的看家本領傳下來。可是好長時間女人未曾懷孕,這愿望也漸漸暗淡下去。幾年后,女人驟然發福起來,她并不在意地自嘲像個包子,后來去醫院一檢查,發現真是懷上了而且是男孩。家人自然高看一眼,不再叫女人的原名而改稱“遇奇”:遇上奇跡了。男人去世后一直由女人帶著兒子、兒媳支撐整個店面,人稱“湯包西施”。直到八十大幾,“遇奇”意外受了傷,索性徹底退出“江湖”,說是怕自己的老邁傷了后人的面子。
別以為曲霞蟹黃湯包只是小吃早點,它所蘊含的生態哲學和生活美學同樣值得細品慢賞。在沒上蒸籠之前,面坯只有小小的拳頭那么大,但攥緊的餡料卻濃縮了海、陸、空的全域世界:來自地上的豬皮(凍膠)、空中的鴿子(高湯)、水中的螃蟹(膏脂),三者殊途歸一。先在25℃以下的溫度中凝結起來,再在高溫蒸汽下熔化開來。一冷一熱之間就孕育出鮮活的生命,蒸好的湯包透過薄薄的面皮,可見田黃玉質般顆粒飽滿的蟹黃,在三十多套皺褶匯合處洇暈開來的蟹油,像應時盛開的白瓣黃蕊秋菊。即便是稍稍的挪動,也會引發湯汁輕輕蕩漾,那是一片池塘的蕩漾,也是生命之源江湖河海的蕩漾……
可再怎么蕩漾,曲霞湯包從未突破街區的邊界,在鎮外幾乎看不到一家連鎖店。過時不食與越界不食,也許正是地方特產的另一種自信。熱氣騰騰的湯包,只有在當地飯店與笑意盈盈的人面對面,才能釋放唇齒相依、親如初戀的熱情。
真正進入蟹黃湯包旺季時,飯店的忙碌要超過同時節的稻子搶收。仗著鄰里熟識的關系,我向一湯包店老板發出預約微信,讓他提前留個臺位,可半天沒收到回復。趕到店里時才發現,這個老板和伙計一樣正在后廚忙得抬不起頭,趕著和餡、捏包子呢。“不是我不給面子,實在太忙了,顧不上看手機。來者都是客,哪個都怠慢不得。”他說的“怠慢不得”,其實是一份誠信公約。我不止一次看到他在微信群里發布的身份證招領啟事,一些食客顧嘴不顧“身”,心滿意足之后把皮包落下是常事。店里定下規矩:客人的失物,想天法都要歸還,否則主客雙方都會丟面子。一個鎮的面子,本來就是無數個人面子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