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自倫
但正是他培養出了閻維文、宋祖英、張也、戴玉強、李丹陽、祖海、王麗達等大眾耳熟能詳的弟子。金鐵霖先生仙逝后,網上廣泛流傳有其一張夫妻合影照,乃是我2007年與他倆3人合影的截圖。看到截圖,我不由想起金教授與港城的縷縷情緣。
1986年12月18日,筆者正就讀于江蘇省文化干部學校。這天晚上,筆者跟隨我的作曲老師、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陳鵬年教授,參加“慶祝南京藝術學院七十四周年校慶聲樂校友獲獎者音樂會”觀摩。中場休息,他帶我到后臺,找到參加音樂會獨唱的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助教馬秋華說:“這是你連云港老鄉!”雖然素未謀面,但馬老師卻對陌生的老鄉非常熱情客氣。轉眼到了1988年,被中國聲樂界譽為“四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的黃友葵,應邀擔任在湖南舉辦的“金龍杯”歌手大賽評委,其得意門生馬秋華陪同一起參加。剛巧,時任中國音樂學院的聲樂系主任金鐵霖亦作為評委出席。朝夕相處了20余天之后,才貌雙全的馬秋華便進入了金鐵霖的心扉。他積極出擊,想方設法尋找機會與馬秋華交流談心,還以買東西為由“套近乎”,被馬秋華戲稱為“小跟班”。黃友葵教授看在眼里,主動為兩人牽線搭橋。最終,金鐵霖成了港城的“女婿”,于1990年與馬秋華喜結連理,并第一次來到了連云港。1993年,兩人的兒子金圣權出生,打小就時不時來姥姥家生活。這,當屬金鐵霖與港城的第一個情緣,也是為愛而來。
金鐵霖教授,曾任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院長。在長期教學實踐中,他以高度的時代責任感,引領著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首先提出中國民族聲樂應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創建了民族聲樂評判的“聲、情、字、味、表、養、象”“七字標準”;發表《淺談我的聲樂訓練方法》《談民族聲樂教學》《聲樂訓練中的辯證關系》《中國民族聲樂的學習與訓練》《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教學探索》等專著和教學音像制品;探索和建立了科學完整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和學派,在日新月異的中國民族樂壇上,揮灑著一個又一個的華彩樂章,被公認為我國當代民族聲樂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的馬秋華,先后任解放軍藝術學校音樂系聲樂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會會長,擔任過中央電視臺“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評委。
與港城的第二個情緣,是金鐵霖率王麗達等一眾弟子,參加2007年市委、市政府舉辦的“放歌未來”迎新年文藝晚會。那一次,我作為晚會編導團隊成員,為著名演員侯勇創作配樂詩朗誦《書寫在港城大地上的詩行》,得以與金鐵霖夫婦再度交流。晚會上,金教授上臺接受主持人朱迅的采訪,動情地談了對港城的印象:“高樓林立,街道整齊,空氣新鮮,人們的素質非常高,人們的精神狀態都非常好。”贏得了現場一片掌聲。接下來,同他“回娘家”的夫人馬秋華有感而唱,演繹了《我有一首藍色的歌》,回憶小時候在海邊上撿海螺的情景。金教授的得意門生王麗達,也以一首《親吻祖國》奉獻給大家,聲情并茂,令人蕩氣回腸。
與港城的又一個情緣,是由連云港報業傳媒集團參與承辦的2017連云港之夏“金鐵霖馬秋華”師生演唱會,為港城人民獻上了一場精美絕倫的視聽盛宴。是年7月7日,演唱會在連云新城海鷗廣場舉行。演出在大合唱中拉開了帷幕,眾多歌唱家紛紛獻上自己的經典曲目,王瑩的《軍營飛來一只百靈鳥》,白雪的《久別的人》,阿卓阿魯的《西風》等等,風格迥異,讓人耳目一新。特別是馬秋華老師的一首《祖國我的最愛》,把現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這些動聽的旋律,讓6000多名觀眾大飽耳福。
2022年11月15日,金鐵霖教授駕鶴西去,享年83歲。金教授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對港城的悠悠深情,他的教學成就,卻每每在我們心頭涌現。他在堅持繼承民族聲樂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孜孜以求,博采眾家所長,將歌唱訓練特有的“啟發式感覺教學”完善創新,使聲樂教學變抽象為具體,化繁難為簡易,在短時期內解決聲樂訓練中的諸多技術難題,形成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科學完整的“金鐵霖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培養無數以歌聲名動天下的學生,在弘揚主旋律、詮釋文化先進性等方面,作出杰出的貢獻;他通過計算機網絡和電視等現代傳媒手段,舉辦民族聲樂專題講座,為推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普及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在金鐵霖10年前患心臟病之后,正是港城水土養育的“賢妻良母”馬秋華老師無微不至的陪伴,讓其溫暖幸福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也將兒子培養成聲樂方面的佼佼者,現擔任中央戲劇學院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