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王征樺
在黃家溪遭遇李白,是我始料未及的。這段日子,我一直行走在家鄉的秋浦河畔,追尋著大詩人李白的足跡,對于詩中水的韻致和氣息,我已經相當熟悉了,我甚至認為李白就是屬于秋浦河的。然而,來到黃家溪時,我才發現了我的膚淺。
這是一個陽光溫煦,天高云淡的秋日。我徜徉在河岸邊曲折的長廊里,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黃家溪,都會看到這面湖幻化出不同的景致。水中倒映的天空,它的蔚藍是不變的,其中的云朵,也和天上的云朵一般無二。
我坐在滄浪亭里,得到了一本《黃家溪村志》,在一首詩中,我和李白相會了,在徐徐清風中,讀李白的那首《對酒醉題屈突明府廳》。“陶令八十日,長歌歸去來。故人建昌宰,借問幾時回。風落吳江雪,紛紛入酒杯。山翁今已醉,舞袖為君開”。李白的詩,同樣也屬于黃家溪。康熙年間成書的《吳江縣志續編》中,曾記錄這首詩的背景:“屈突明府廳,在黃家溪,俗稱莊上。”
李白來過黃家溪!綠水滋潤的江南,云錦一樣的綢鄉,怎能沒有大詩人李白,我在岸邊的長廊中,還見到明代才子沈周的雕像。
沈周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當時,在黃家溪有個學者叫史鑒,癡迷于讀書和收藏,喜結朋友,淡于名利。沈周一見史鑒,便引為知己。有個時期,沈周每月都要到黃家溪一兩次,為的就是和史鑒相聚。時間長了,兩人結成了兒女親家,沈周的女兒素瑛嫁給了史鑒的兒子史永齡。女兒出嫁前,貧困的沈周閉門兩個月,作山水人物畫數十幅,裝在一個箱子里作為陪嫁,史鑒打開箱子,見到畫作,甚為高興。
我脫去鞋,赤著腳在此地的小徑上行走。我覺得,來到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和它的土地有過親密的接觸,就不算到過這個地方。地面是溫暖的,小草把腳弄得癢癢的。我走到一個銅像前:這是一個老者的銅像,右手微微前伸,神態安詳。看路邊木牌上的介紹我才知道,這是第一個來到黃家溪的人——黃由。黃由是南宋狀元,號盤野居士,單就這個名號,就可足見他對鄉野的喜愛。我腳下的這片土地,原叫野和溪,天生麗質,風光宜人。優美的風景讓黃由下決心在野和溪畔建造他的鄉居。于是,黃家人在溪邊世代繁衍,野和溪也更名為黃家溪。
我握住了黃由銅像中伸出的右手。我知道,他才是黃家溪真正的主人。
我們繼續在村莊里走著,湊近籬邊的鮮花,聞聞花香;手伸進溪水里,享受著一份清涼。忽然,同行有人驚訝地說了聲:“看這棗子!”我回頭一看,一棵棗樹的枝椏從院內伸出來,枝上結的棗如葡萄一樣,一顆顆地疊加在一起成串狀,我也沒有見過這種棗,好奇地伸手摘了幾顆,回頭時,猛然看見棗樹的主人,一位中年婦人正叉腰看我,手一哆嗦,棗子差點掉到地上。
“摘吧,摘吧。撿紅的摘,紅的好吃。” 中年婦人熱情地說,她走到院內摘了好幾串棗,給我們每個人分了一大捧。她說,“我們能在這里相見,是緣分,嘗嘗我家的棗子。”這鮮靈靈的棗子,來自黃家溪的棗子,恐怕是我這個秋天吃到的最美的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