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近日,國家隆重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紀念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主旋律電影《金剛川》適時上映。
用簡單一句話概括這部電影,就是在同一個時間段內,通過三個視角反復敘述一個事件。想想看,這部電影的拍攝周期只有兩個月,這種敘事結構和手法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節省拍攝時間。這種分量重、級別高的戰爭題材,三個導演同時拍三段,立刻節約了三分之二的時間。
實際上,筆者原本對用兩個月趕出來的命題作文,沒抱啥希望,記得前幾天采訪了著名作家徐則臣,他還說,“文藝創作是要講規律和周期的。拔苗助長出不了好谷子。”但出乎意料,這部影片超出預期,劇本完成度和總體觀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好過《八佰》,兩部電影的大結局都有“過橋”片段,后者明顯看著更提氣,包袱抖得更響;雖然劇情簡單,卻也少了《八佰》那種敘事邏輯上的漏洞和想法上的擰巴勁,整體流暢度不成問題,第三個視角尤其出彩。
但正因為是一部“趕工作品”,瑕疵也不少,比較明顯的瑕疵,就是重復使用多個鏡頭,這對部分觀眾而言,必然是潛在扣分項,因為筆者在觀影后,聽到好幾個現場觀眾抱怨:一件事重復講三遍,還用了這么多重復的鏡頭,太注水!太偷懶耍滑了!果然,看豆瓣網評分,口碑出現兩極分化,爭議點很多都集中于這點上面。
當然,影片最大的瑕疵,筆者認為是第二個視角的切入,即美軍飛行員視角,總體游離,缺乏共鳴,大約在于飛行員唯單程飛行與投彈,與地面上的我軍距離太遠,只有宏觀對壘,沒有微觀肉搏,觀眾看的都是綠幕特效和洋鬼子的獨角戲,弱化了戲劇沖突,互文效果不達標。
后來筆者仔細琢磨了一下,還是在于當時志愿軍空防力量薄弱,沒有戰斗機支援火力,否則,第二視角中再來一場敵我“空戰”,并在其他視角有“互文”,這片子的戲劇張力就更加飽滿一些,劇情也就相對充實許多,格局上也會再上一檔次。
但話說回來,歷史需唯實,正因志愿軍英雄們在裝備居于如此劣勢的條件下,前赴后繼,彰顯了犧牲的價值,才更令人感佩和動容。綜上,這部影片值得推薦。(張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