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旅融合弘揚紅色文化、惠民行動切實服務群眾、美麗鄉村繪就發展新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海州區將黨史學習教育和黨的建設、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等工作結合起來,大量有能力的“紅色莊稼人”扎根鄉村,帶領村民蓬勃發展鄉村旅游、創業創新,催生了更多鄉村振興的“新元素”。
初夏時節,在新壩鎮小蕩村,29歲的女支書徐瑤將“黨史課”搬進自己的現代農業大棚里,和村民們探究蔬菜種植經驗,討論利用新媒體銷售大棚蔬菜的渠道,帶領更多的村民發家致富,把小蕩村打造成為市區實實在在的蔬菜供應基地。
“學黨史要在知上下功夫,在行上見成效。”徐瑤說,“我們不僅要為村民干更多的好事、實事,還要努力在產業發展上開新局。農民們往往有干勁,有激情,但缺乏專業知識和新的理念,不敢嘗試新品種種植,也不擅長運用新媒體銷售。黨員就要起帶頭作用,我通過嘗試,然后把成熟的經驗和銷售渠道免費交給大家,農民們嘗到了甜頭,大家就愿意和我一起干了。”
“徐瑤是我區在全國公開選拔286名優秀大學生回村任職之一,這批‘紅色莊稼人’心系家鄉,熟悉村情。他們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快速進入角色,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的活力。”海州區委組織部副部長伍安富介紹。
不僅是年輕的“紅色莊稼人”帶來發展的力量和振興的希望,走進海州區各鄉村,黨史學習教育的濃郁氛圍隨時可見,其成效也隨地可見。
“大家好!歡迎來到‘老樊講黨史’時間,我是黨員樊玉生,今天,很榮幸地給大家講黨史……”每天早上8點和下午5點,新壩鎮的“村村通”廣播準時響起老樊熟悉的聲音,給聽眾們帶來一個個精彩的黨史故事。
樊玉生是新壩鎮樊莊村的一名老黨員,也是新壩鎮陳戶村的黨總支副書記。今年55歲的他對黨史知識頗有研究,用一口純正親切的“海州話”講黨史,通俗易懂。欄目一經推出,受到轄區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黨員“老樊”也迅速成為十里八村的“紅人”。
海州用“黨建紅”引領“經濟旺”,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田間地頭,黨員干部當好服務農民群眾的“店小二”。錦屏鎮陶灣村位于錦屏山東南麓,盛產葡萄。大部分的黨員因農忙無法集中學習。該鎮創新方式,把黨史學習教育課堂開到了村里的葡萄合作社,8名大學生村官利用果農田間勞作間隙與鄉親們圍坐在一起講黨史、聊種植、話發展。
“我們不僅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也把服務和文化送到群眾身邊。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工作中去,聚焦群眾的所需所求、急難愁盼問題,以實際行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的安全感、滿足感、幸福感。”錦屏鎮黨委書記姜海燕表示。
“海州區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正是全區105個村(社區)謀發展、謀未來的縮影。當前,全區各基層黨組織凝心聚力,采取了一系列實招硬招解民憂、破難題,為推進基層新一輪發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海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區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顧建華說。(記者 莊婷婷 通訊員 董洪旺)
?
總值班: 吳弋 劉昆 編輯: 宋添翼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