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2%;二氧化硫:下降23.1%;單位GDP能耗:下降18%左右,遠超省級目標;……
這是過去五年我市在經濟增速和能源消費大幅度超過規劃預期的情況下節能減排工作交出的成績單。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指標的實現不僅減緩了能源資源短缺的壓力,也為江蘇節能降耗作出了重要貢獻,有力地促進了港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
從節能降耗到低碳港城,連云港通過打造一系列綠色樣板工程,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節約能源、保護生態新路徑;從綠色工廠到智能工廠,連云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革新,逐步讓港城制造綠意盎然。
今天,港城各地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深化技術節能的同時,切實做好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鼓勵清潔高效能源的使用,提升高耗能行業用能管理水平,加強政策規劃、引導和激勵,努力保障節能目標的順利實現。
減煤在行動
2006年,國家實施GDP能耗指標公報制度。當時確定我市能源消費總量基數只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3%,落后于周邊城市。
隨著沿海開發的深入推進,一大批鋼鐵、石化企業陸續投產達效,如鑌鑫鋼鐵、興鑫鋼鐵、亞新鋼鐵、新海石化、虹港石化等企業,每一個單體項目能源消費都在100萬噸標煤以上,城市減煤任務任重道遠。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我市將年度節能目標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計劃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明確目標任務及責任單位;并在分析縣區及功能板塊用能趨勢的基礎上,參考能耗強度下降要求,結合各縣區高耗能項目儲備情況,綜合考慮結構變化趨勢及全市區域布局要求等因素,合理分解用能指標,控制能耗增量。我市還依據《連云港市年度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考核體系實施方案》,根據各縣區實際完成情況,進行市級考核。
城市要想實現減煤關鍵是要鼓勵更多的能源消耗企業減少消耗,實施低碳發展。走進虹港剛剛投用的沼氣回收利用項目現場,一座沼氣鍋爐正在將污水預處理站產生的沼氣回收利用。該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通過30t/h規模沼氣鍋爐,將廠區內污水預處理站產生的沼氣回收利用,既減少了廢氣排放量,又實現了能源回收利用及清潔化,優化了能源結構,提高了能源的綜合利用率。
根據測算該項目滿負荷運行后,可減少企業外購蒸汽量24萬噸/年,年綜合能耗可降低2.4萬噸標煤、CO2排放量減少7萬噸/年;PTA一期裝置進行改造,也將大幅降低裝置脫鹽水和蒸汽用量,裝置年綜合能耗可降低1.7萬噸標煤、CO2排放量減少3萬噸/年。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還制定出臺《連云港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實施細則》,對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工作予以規范;并要求各縣區新上項目必須統籌轄區內年度增量指標,優先考慮綠色、低耗能項目,引導項目采用高效節能技術、工藝和設備。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累計消費煤炭677.94萬噸,其中電力行業(不含自備電廠)用煤519.11萬噸,占比76.57%。非電行業規上企業用煤158.83萬噸,比2016年同期減少92.81萬噸,完成年度任務的136.49%,高于序時進度的36.49個百分點。
如果說精細化利用化學能源是促進我市減煤的中堅力量,那么田灣核電站工程的持續推進,則有力地支持了港城減煤行動。田灣核電站一期工程1、2號機組自2007年5月17日和8月16日分別投入商業運行以來,始終保持安全穩定運行,2012年12月,田灣核電站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2018年,二期工程3、4號機組先后投入商業運營。截至2021年5月19日,田灣核電站1至5號機組累計發電量已超270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燃燒標準煤超8200萬噸,等效減排二氧化碳超過21000萬噸。待田灣核電站7、8號機組建成投運后,年發電量約188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燃燒標準煤57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1500萬噸。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市省定能耗增量目標為161萬噸標煤,“十三五”新增用能110.37萬噸標煤,節約50.63萬噸標煤,超額完成能耗總量控制目標任務。
發展循環經濟 淘汰落后產能
隨著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能耗問題成為制約港城發展的新難題。為此,我市各縣區積極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在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規劃展示館,筆者見識到徐圩新區的一盤“大棋”——盛虹煉化一體化產生的芳烴,供應中化生產尼龍66;生產PTA的虹港石化能為化纖產業供料;中化的“碳三產業鏈”給下游中化塑料提供原料;基地南北規劃建設的精細化工園區,大部分原料都由園區上游企業提供……在徐圩新區,一個上下游相互循環、產業鏈相互連通、價值鏈互為補充的綠色產業鏈條已具雛形。一個低能耗、低排放、互供互享的現代石化產業循環發展體系,正成為這個全國七大石化基地最鮮明的“綠色標識”。
徐圩新區經發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連云港石化基地在項目招引、落地過程中,充分利用港口優勢,發揮產業上下游協同效應,根據石化園區產業布局及特色,充分考慮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鏈共生,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土地集約利用,基礎設施共享、環境及社會風險等因素,不斷強鏈、補鏈,構建石化上、中、下游均衡發展產業鏈。
這樣的概念不是隨便說說。在斯爾邦石化內,筆者就見識到循環經濟給企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斯爾邦石化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的“廢酸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項目”,實現了三套聯合裝置的產品和副產物的綜合利用和環保零排放;通過余熱回收裝置產生蒸汽再利用,實現了降本增效;采用了14項國際先進技術,通過聯合裝置上下游一體化生產模式,實現了“三廢”再生產的循環利用,同時減少了排放,打造了一條閉路循環的綠色產業鏈,各項措施實施后節約標煤2.2萬噸/年。
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節能減排的倒逼機制成為連云港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推手。
在亞新鋼鐵,該企業正在逐步將循環經濟融入企業生產過程,努力創建“資源—產品—廢棄物—可再生資源”的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亞新鋼鐵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在持續推進全面清潔生產的同時,加強資源綜合利用,進一步降低原材料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堅持“精料”方針、綠色采購。使用低硫、低磷等低有害元素的優質精品進口礦石,從源頭降低污染,實現超低排放,全力把好綠色產品的原料關。
與此同時,亞新鋼鐵還利用高爐沖渣水余熱為廠區供暖,轉爐、高爐所產生的鋼渣、水渣用于生產水泥和礦渣微粉,延長企業產品鏈。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和產值規模,充分發揮鋼鐵工業的材料制造和能源轉換功能,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鏈,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同發展的綠色循環經濟模式。
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盧山坦言,當前,越來越多的港城企業已經把節能減排的壓力變成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和抓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市工信局節能與綜合利用處處長李小華介紹,今年,我市重點突出冶金、電力、石化、化工四大高能耗行業,圍繞工業鍋爐(窯爐)節能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摸排全市項目情況,建立儲備項目庫。結合“百千萬”企業年度考核,推動企業盡早實施節能量大、經濟效益明顯的改造項目。
打造綠色工廠 推進綠色生產
正大天晴是國內醫藥創新的領軍企業之一。走進海州區正大天晴生產廠區,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國家級的綠色工廠。
為了探索綠色能源措施,該企業在自己廠區內安裝了光伏電站并實現了并網發電。筆者在現場看到,正大天晴的光伏發電站安裝在海州廠區車間、高架庫屋頂的閑置面積。據悉,該項目總投資600萬元、年均發電量超過140萬千瓦時。作為港城醫藥企業中第一家成規模應用的光伏發電項目,該項目建成標志著正大天晴的綠色能源建設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根據測算該項目每年可節約近500噸煤。
“十三五”期間,我市共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7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1條,國家級綠色產品2個,省級綠色工廠6家。今年力爭創建國家級綠色供應鏈1家,省級以上綠色工廠不少于4家。2020年市工信局對全市12家重點耗能企業進行了綠色診斷服務,在能源管理、用能設備、節能工藝等方面提出節能改進建議29項,預估實現節能量3.6萬噸標準煤,實現節能效益1.44億元。2021年,我市將繼續開展重點耗能企業綠色診斷服務,計劃診斷鋼鐵、石化、新能源等行業企業10家左右。
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我市正大力推動綠色設計、綠色技術和工藝、綠色生產、綠色管理、綠色供應鏈建設,將綠色發展貫穿于產品全生命周期,實現環境影響最小、資源能源利用率最高,既能獲得經濟效益,又能獲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工業綠色發展模式。
在加快綠色工廠建設的同時,我市還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力度,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資源綜合利用回收技術的成熟,我市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氣、余熱和余壓等可回收進行綜合利用的資源逐年遞增,余能資源利用越來越受到政府和企業的重視,資源綜合利用項目不斷增加。
鑌鑫特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21年3月6日,鑌鑫鋼鐵集團150萬噸/年礦渣微粉工程項目順利投產運行。鑌鑫特鋼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礦渣微粉工程項目生產線采用了目前國內外先進的輥磨設備制造及加工技術,合理的管道通風系統工藝,極大地降低了單位礦渣微粉生產用電能耗,可為生產用戶節約大量的生產運行成本。其實,鑌鑫特鋼在節能降耗上的成果不僅這些,他們還充分利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氣、余熱、余壓等資源,綜合利用發電。
“我們將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制造體系。”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十四五”時期,我市將大力推動節能降耗節水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積極促進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實施工業能效對標、節能診斷,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及工業企業生態設計創建,促進綠色、節能、環保等技術和裝備發展。(□ 周瑩 史贄仁 連發 李小華 王從帥)
?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宋添翼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