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廣大群眾在“全黨全民緊急動員起來,全力完成支前任務”“有一分力出一分力”“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等口號的鼓舞指引下,組成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出現一派前方鏖戰急,后方支前忙的壯觀景象。有的組成子弟兵團,赴前線承擔押解俘虜任務;有的組成擔架隊隨參戰部隊奔赴戰場搶救傷員;有的運輸隊運輸武器裝備和糧草等軍需給養;絕大部分婦女則在后方磨面粉加工軍糧、做軍鞋,支援前線,為取得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而這些工作,又是在各地支前組織的具體領導下,緊張有序進行的。
支前熱潮
特別是解放較早的竹庭縣,在魯南戰役中就抽調了1200余名民兵組成子弟兵團,隨軍奔赴前線,圓滿地完成了押解俘虜的任務。1947年初,在萊蕪、孟良崮兩大戰役中,又組織了9000余人的支前總隊,擁有600余副擔架,在總隊長李國棟、政委王士超的帶領下,隨軍轉戰三個多月,出色地完成了搶救傷員等支前任務。
6月中旬,這支“鋼的擔架隊”載譽歸來不久,7月5日,全縣又組織一支4000余人的支前總隊,在總隊長戰冶山、政委溫其彬的帶領下,跟隨華東野戰軍出征,轉戰魯南、渤海,途經晉冀魯豫四省37個縣,跋涉4000余里,歷時四個多月,在南麻、臨朐、沙土集等戰役中,不但搶救運送傷員600余人,還運送彈藥給養近7萬斤。1948年8月,竹庭縣又組織了一支2976人、500余副擔架的隨軍擔架團,奉令隨華野2縱隊行動,在參加了濟南戰役、臨沂戰役之后,又隨軍轉戰碾莊、徐州支援淮海戰役。
為了更好地完成支前任務,各縣廣泛開展了立功運動,涌現了一批支前功臣模范。1947年初,萊蕪、孟良崮兩大戰役后,竹庭縣擔架隊受華東野戰軍通報表揚,并命名為“鋼的擔架隊”,全隊9120人,有7736人立了功,其中立大功的292人。擔架隊員劉存厚在青駝寺戰斗中,因悉心照料重傷員立了特等功;董力生是竹庭縣唯一的女擔架隊員,不僅和男隊員一樣完成了抬擔架任務,而且還自己拿錢買糖、買米給傷員吃,遇到陡坡,她便跪著抬擔架走路,以減少擔架的傾斜度,榮立了特等功。1947年秋,擔架隊員張洪秀在南麻、臨朐、沙土集三個戰役中,面對濁浪滔天的黃河天險和敵機日夜封鎖渡口的嚴重情況,挺身而出,獨自撐船破浪渡黃河,他一人拿舵強渡50余次,把全隊三分之二的民工安全送到彼岸,被評為特等功臣,譽為渡河英雄。二等功臣沈長友、胡秀倫,五進五出敵人封鎖線,把傷員送到安全地帶。?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張笑爽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