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 徐譽寧 文/圖)俗話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似乎已成為當下不少人的健康理念。如今,港城越來越多的市民注重養生和健身,于是各種“暴走團”應運而生,行走在港城的各大廣場、公園及大街小巷。暴走,實際上就是健步走,因為方便組織,迅速成為風靡港城的一項群體運動。但是隨著“暴走團”隊伍的日益壯大,與之相匹配的“場地需求”也越來越迫切,這已經成為暴走愛好者的強烈訴求之一,同時也引起了我市相關部門的重視。
港城“暴走團”隊伍不斷壯大
昨日傍晚,華燈初上,在市區耳鼻喉醫院附近的非機動車道上人頭攢動,這里聚滿了前來參加暴走的市民。晚上7時不到,“暴走團”成員已經陸續聚齊,所有成員均穿著黃色T恤、白色褲子,看上去整齊有序。該“暴走團”負責人李先生的手中握著一面紅色隊旗,正在招呼隊友。
動感的音樂、統一的步伐、整齊的隊伍……晚上7時,130多名隊員的“暴走團”開始出發。“我們的路線是從這里出發走向秦東門大橋,再到海州區政府,最后返回。”據李先生介紹,每天全程大概8.6公里,用時1個小時。暴走的前20分鐘為正常行走速度,在路過市區康緣小區之后,整個隊伍將加速前進。
據了解,該團隊已經成立4年多,是我市成立最早的“暴走團”之一,隊員起初只有幾十個人,如今參加暴走人數最多的一次達到180多名,有一些成員甚至從隊伍成立之初就一直堅持到現在。隊伍中最小的成員20歲左右,最大的60歲左右,他們每天均在非機動車道內側暴走,過馬路時一般分成三四個隊伍,這樣安全就有了保障。
近年來,除了李先生負責的“暴走團”,市區蒼梧綠園、新浦公園、海州公園等地,都有“暴走團”的身影,“暴走團”已經風靡港城。
與市民休閑需求產生場地矛盾
“暴走”作為許多市民的健身方式,既不花錢,還能達到鍛煉身體、愉悅身心的效果,近年來受到許多市民追捧,越來越多的市民相繼加入其中。但是我市目前并沒有專門的“暴走”場所,他們大多數只能選擇在各大公園、廣場或者較為安全的非機動車道上活動。
李先生介紹,他所負責的“暴走團”原先主要在南廣場活動。2016年,南廣場改建之后,他們一時間也找不到合適的地方。那段時間,他和隊友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天在市區各大道路上“踩點”,經過再三斟酌,最終選擇如今的這條行走路線。李先生說,選擇這一路線主要基于這條路沿途的非機動車相對較少,安全性較高,非機動車道也比較寬闊,適合“暴走”。“如果不是實在沒有合適的地方,我們也不想選擇在馬路周邊行走。”李先生介紹,為了不給周邊的市民增加不必要的麻煩,他作為負責人對整個隊伍要求很嚴格,每個成員每天必須穿著統一服裝、佩戴LED發光胸牌,全程必須在非機動車道內側行走,過馬路時不能搶行,隊伍要整齊有序。
相比李先生所在的“暴走團”,市區蒼梧綠園的“暴走團”因在公園內部,安全系數相對較高,但因為公園內的空間相對有限,也帶來一些負面議論。家住新東社區的李女士,每天晚上吃完晚飯后都會帶著孩子到蒼梧綠園散步,對于經常“偶遇”的“暴走團”,她有自己的看法,李女士坦言,浩浩蕩蕩的“暴走團”隊伍走過來,她都會讓孩子躲著點,她認為“暴走團”雖然每天只走一個小時的時間,但是播放的音樂都很激昂,打擾了想悠閑散步的市民。
而對此種說法,作為蒼梧綠園“暴走團”一員的孫女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加入“暴走團”是因為很多時候一個人很難堅持,一群人一起走效果更好些,放音樂也是為了鼓舞士氣。“擾民不是我們的目的,如果有專門的可供我們暴走的場所,我們也不想在公園里擾民。”
我市將建更多場地緩解矛盾
對于目前“暴走團”比較緊張的場地問題,市體育局群體處處長王海霞介紹,對于“暴走團”合理場地訴求,已引起我市相關部門的重視。《連云港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已經明確指出,我市全民健身事業發展與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今后我市將創新工作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措施,推動全民健身事業健康、快速、持續發展,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城市公共資源,多建一些可供市民健身娛樂的公共場地。
具體做法是,要增加全民健身設施有效供給,計劃沿東鹽河、玉帶河、大浦河,打造城市休閑體育帶,加快健身步道、健身廣場、健身路徑的建設。南廣場改造也計劃在3至5年內完成。同時,王海霞也提醒市民,雖然眼下“暴走團”非常受歡迎,但是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建議大家不要盲從。另外,在更多適合“暴走團”使用的公共場地建好之前,建議“暴走團”也要增強自律,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開展健身活動,盡量避開人群集中區域,不能為了一己之私給別人“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