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三月的鄉村,生機勃發,處處充滿春天的氣息。“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習近平總書記3月8日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言猶在耳,鄉村振興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習總書記充分把握鄉村發展的脈搏,強調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擘畫了農村發展的美好未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振興作出了專門部署。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到內蒙古代表團、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分別強調鄉村振興戰略,充分凸現了這項工作在總書記心中的分量,凸現了鄉村振興戰略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要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三農”工作隊伍。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第一生產力的鄉土人才隊伍,是鄉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他們長年活躍在農村生產發展一線,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如同一顆顆生命力旺盛的“金種子”,遍布神州大地。他們對農村、對鄉親和腳下這片土地滿懷深情,在各自的家鄉辛勤耕耘、默默奉獻,但是由于受到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影響,迫于經濟壓力、生活的壓力,一部分鄉土人才特別是年輕人無奈“孔雀東南飛”,離鄉背井進入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謀求更好的發展,導致鄉村人才越來越少,人才結構不合理,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短板。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留住鄉土人才,把鄉土人才的隊伍建好、育好、管好、用好,是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總書記的講話中蘊含著培養鄉土人才、留住鄉土人才的良方妙計,為激活鄉村人才隊伍“一池春水”,打通鄉土人才隊伍建設的“最后一公里”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留住鄉土人才,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絕非簡單的制定計劃、開會部署,而需要在原野沃土上、古鎮村莊中找回推動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從鄉村民聲民意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全國兩會期間,部分全國人大代表、這些委員把著眼點對準農村、對準鄉村振興,代表人民立足基層實踐、立足群眾的呼聲,對解決鄉土人才流失問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出了一條條真知灼見,從制度完善留人才到產業興旺助人才的等等,不一而足,對各地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不無裨益。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全國人大代表邢青松希望從制度層面建立鼓勵激勵機制,讓鄉土人才、致富能手、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等成為產業興旺的帶頭人,國家在發展規劃、資本對接、項目資助、創業扶持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讓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而作為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全國人大代表魯曼認為,吸引“鄉土人才”,需要“頂層設計”,在鄉村振興戰略之外,還應有“鄉村人才振興戰略”。對地方實施的人才計劃,在實踐的基礎上再細化,繼續往鄉村深處去,讓人才留在農村,擁有穩定收入。
產業興,則鄉村旺。產業興,方能推動實現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全面振興。全國人大代表王維峰坦言,必須加快發展主導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才能吸引更多農民工返鄉創業,紓解空心村莊、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何健忠建議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資源稟賦發展產業,以生態經濟為主線,積極開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積極打造“一村一品”,以產業帶動就業創業,讓更多的農民既不離鄉、又不離土。
農業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鄉村振興的發展途徑、方式是多元的,讓鄉土人才留的安心、更有信心、大有作為,讓鄉村振興的“金種子”遍地開花,各地情況不一,解決問題沒有統一答案,必須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我們堅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只要我們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能把農村建設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讓農民成為令人向往的職業,使更多的人才愿意到農村工作創業,使更多的農民愿意長久留在農村,使更多的人甘當職業農民,我們的鄉村將會更加生機勃勃、多彩多姿。(王維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