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兩句詩就好像是亙古不變的情境。清明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而清明前后也總是煙雨綿綿,繞人心頭。
清明似乎對于掃墓、踏青尤為器重。過了三月, 我們就會看到路邊都會有些許燒紙的印記,陸陸續續的行人都會提著大包小包的黃紙、紙錢穿梭在人群中,這是在為離開的親戚朋友的懷念;墓地上人來人往,墓碑前擺放著鮮花,碑前的人們好像在自然自語;其中最為壯觀的大概就是烈士林園,林園里的人群水泄不通,那是對英烈的緬懷,英烈對人們來說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存在。
英烈是歷史存在的痕跡。他們究竟為這個國家、社會付出了什么,歷史知道。革命英烈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道:“一個樣”。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1952年10月,為打擊在上甘嶺的美國和南朝鮮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邱少云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并擔任了發起沖擊后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12日上午,敵機向其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并投擲燃燒彈。飛迸的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云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一動不動。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里,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直至壯烈犧牲。1927年4月,在反動軍閥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釗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獄。他受盡各種嚴刑拷問,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慘遭反動軍閥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英烈是后輩學習的榜樣。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有一個樹立的榜樣,終身受用。小到個人,大到一個群體,在這個社會里,不要小覷任何一方勢力,學好是長期培養的過程,而學壞卻是一念之間的事,任何一點邪惡勢力都會帶來致命的威脅,要擴大榜樣學習范圍,加大宣傳,傳播正能量,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傳承清明節傳統文化,努力把對英烈先輩的緬懷追思,化為維護祖國榮譽、捍衛祖國利益、建設偉大祖國的扎實有效的行動!不忘來路,銘記歷史;莫負春光,面向未來。我們要重視傳承的重要性,把握傳承的主動權。 (單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