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解決好群眾煩心事,特別是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貧困人口的急難需求,才能讓大家都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因戶因人落實保障措施,把群眾最關切最煩心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使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江蘇省各地鏈接多種資源,拓寬救助端口,提高救助標準,共同托起特定貧困群眾的幸福夢。
救助前移,民生重疾險“來幫忙”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一位王姓老人最近突發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入院治療。因家庭困難,吳中民政部門啟用“民生重疾險”,先行賠付5000元,讓老人順利入院。住院期間,老人每天還拿到100元的住院補助,安心治療。
“這筆保障經費可用來緩解家人在陪護期間的家庭收入減少情況,全年可累計達90天。”吳中區民政局局長龔艷說,舍不得看病,因困棄醫,是很多貧困重病患者的心態,有了重疾險,就能解決“支出型貧困”家庭的后顧之憂。
今后,吳中的民生重疾險將在低保邊緣救助的15種大病基礎上,再擴充10種發病率高、醫療費用大的病種。吳中64萬戶籍人口均由政府購置重疾險,18周歲以上可根據醫院開具的證明領取5000元補助,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補助標準為10萬元。事前救助,極大地緩解突發大重病家庭的前期醫療費用壓力,彌補當前救助政策事前救助缺位的問題。
去年,江蘇全省有801.27萬人次接受醫療救助,享受救助金22.93億元。江蘇省民政廳救助處處長趙曉東透露,他們正與江蘇省保監局合作,聯合多家保險公司制定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保險介入方案,利用保險的大數法則、乘數效應,探索“因病支出型”困難家庭的救助路徑。蘇州、鹽城等地已先行探索重特大疾病專項保險試點。此外,按民政部等六部門要求,近期江蘇省正研究大病保險向困難群眾傾斜性支付政策,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讓更多困難群眾受益。
“老小病弱”,織牢“網底”不漏一人
對江蘇省鹽城射陽縣千秋鎮三鄉河村的董家三姐弟來說,他們既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不幸的是,雙親相繼離世,與重殘的爺爺和病弱的奶奶相依為命;幸運的是,他們被納入政府托底救助盤子,不僅在校的學習、生活費用全免,每月還可領取3900元孤兒基本生活費,直到大學畢業。射陽入戶調查發現,全縣有困境兒童和困境在校大學生2822人,縣里將其全部納入保障,去年發放保障金1391萬元。
冬天漏風、雨天漏雨,射陽縣新坍鎮賀仁村村民孫洪飛的最大心愿,就是拆掉住了40多年的老房,蓋一座寬敞明亮的新房。但他身患殘疾,基本沒有收入來源,有生之年住新房成了一個夢。就在今年新年前,孫洪飛的安居夢實現了——縣里的“康居工程”讓他不花一分錢就住進新居。和他一起搬新家的,還有650戶托底戶。射陽實施“康居工程”,對農村無力自建房屋的低保戶和貧困殘疾戶實行住房托底救助,資金由縣財政承擔90%,鄉鎮承擔10%。
“什么人最需要兜底幫扶?‘老、小、病、弱’是保障網中最不能漏掉的群體。”射陽縣民政局局長戴元輔告訴記者,該縣全面推行“四個托底”,實現老有頤養、幼有優教、病有良醫、弱有所助,織牢民生保障“網底”。
數據顯示,僅去年,江蘇全省就向60萬困難殘疾人和40萬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和護理補貼6.6億元;55萬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老人享受養老服務補貼和護理補貼4.11億元。今年,江蘇省還將推行重度殘疾人“單人保”,緩解34萬戶“依老養殘”家庭的經濟壓力。
靶向救助,引入社會資源“活水”
龐大的救助資金背后,離不開靶向救助網絡。但要精準幫扶困難群體,僅靠政府遠遠不夠。
心行陽光服務中心是吳中購買服務實施精準幫困的社會組織之一。去年5月起,該組織介入金庭鎮幫困行動,按民政部門提供名單,上門調研需求,最終篩選出18戶最困難的幫扶對象,建立檔案、制定計劃:肢體殘疾家庭,繪制康復圖譜;勞動力缺失家庭,提供助農采摘、銷售;高齡獨居老人,按時按點上門探望,部分家庭社工、專家每月甚至要走訪6次。
社會力量參與,讓服務真正“下沉”,讓方式真正靈活。每年10月是金庭鎮橘子豐收采摘的季節,勞動力缺失,使采摘和銷售成了大難題。去年采摘季,當地11家愛心組織齊動手,打通銷售渠道。
今年除夕,蘇州低保邊緣戶諸一新一家三口發生車禍,社會組織連夜幫助這個家庭發起網絡募捐,幾天就籌款164064元,讓一家人轉危為安。
吳中東山鎮有失能半失能老人200多人,但鎮上醫療資源有限,農村老人康復護理需求得不到解決。蘇州信托有限公司推出“信托居家康”項目,企業每年提供50萬元公益資助金,政府提供服務對象名單,專業涉老企業上門,為200多名老人提供醫療護理、康復保健、健康評估等“一對一”精準服務。
這樣接地氣、救急難的幫扶在吳中還有很多。“政府+企業+專業組織”構筑大社會救助格局,將是今后一個重要趨勢。要想精準救助,必須建立靶向發現救助機制,善于鏈接資源,做好“千手觀音”,才能滿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救助需求。
交匯點記者 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