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 食品小作坊不大,目前我省1萬余家小作坊大部分散落于廣大農村和城鄉接合部,很多規模只有幾個人;小作坊不“小”,作為一種天生氤氳著煙火氣的食品生產業態,它們是一地獨特的印記,孕育了蘇州黃天源、阜寧大糕等一批響當當的品牌,也將鄉愁文化、童年味道傳承并發揚。今年年初,“推進食品小作坊提檔升級”工作列入今年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明確今年全省將培育300家“名特優”食品小作坊。近日,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技術幫扶組專家對食品小作坊現場指導,正式啟動全省食品小作坊第三方技術幫扶。(6月21日 中國江蘇網)
學黨史,就是為了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最后的落腳點,還是要歸結到為人民服務上來。江蘇省市場監管部門從群眾身邊的小事入手,推進食品小作坊提檔升級,小切口里作出大文章,以務實舉措為民辦實事,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
引入第三方開展技術幫扶,為食品小作坊規范健康發展注入動力。千百年來,食品小作坊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即便是在食品工業規模化、現代化的今天,小作坊食品仍然受到特定區域和消費人群的青睞。但是,食品小作坊進入門檻低,散落于大街小巷,生產操作缺乏規范,從業人員食品安全意識不強,風險隱患比較多,呈現出“小散亂”的特點。既要保留舌尖上的美味、留住鄉愁,也要保障食品安全,是考驗,更是挑戰,需要以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手段、服務的意識來積極面對。開展食品小作坊提檔升級暨名特優食品小作坊培育工作,開展“五個一”行動,即“一次上門輔導”“一次現場會”“一套規范生產指南”“一次線上培訓”“一系列線下實訓”,適時開展第三方技術幫扶工作,推進江蘇省小作坊提升工程,對全省95個縣(市、區)、共計900家食品小作坊實行全覆蓋,充分體現了市場監管部門的積極作為。
推動食品小作坊從傳統到創新,從分散到集聚,體現了黨和政府的民生關懷。煥發出新活力的食品小作坊產業,不僅養活了一家老小,更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隨著小作坊提檔升級工作不斷推進,小作坊成為有奔頭的產業,一批創新做法正在涌現。同時,江蘇進一步明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因地制宜開展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建設,目前不少地區已在探,陸續取得有益成果。
民生無小事。黨史學習教育的目的和歸宿,就是要汲取歷史滋養,匯聚為民服務力量,辦實事開新局。江蘇針對食品小作坊采取的一系列幫扶舉措,得民心、順民意,小切口里有大關切,小切口里有大民生,值得借鑒。(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