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蒼梧晚報》刊發了題為《兒媳替夫盡孝照顧公婆不離不棄》的報道,講述了普通市民王芳在丈夫去世的20多年里,悉心照顧公公婆婆的感人故事,讓人既感動又敬佩。自古以來,婆媳關系都是令人頭疼的家庭難題,但王芳的故事卻給我們上了一堂優秀的家庭教育課,讓我們感受到婆媳和睦、相親相愛的力量。筆者認為,想要擁有和諧的家庭關系,良好家風的熏陶至關重要。新時代,應形成家教家風建設合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力量。
20多年前,王芳的丈夫意外去世,王芳沒有拋棄公公婆婆,幾乎一個人承擔了所有。在公公去世前,公婆兩個人經常一起住院,而王芳卻始終不離不棄地照顧著。公公離世后,王芳更是寸步不離地陪伴在婆婆身邊,照顧婆婆的日常起居,婆媳倆深厚的感情讓很多人羨慕不已。
王芳表示,孝敬公婆來源于她父母的言傳身教。小時候,但凡家里有點好吃的,母親都是先給爺爺奶奶。在她出嫁前,母親還專門叮囑她,要像對父母一樣對待公公婆婆。不僅如此,即便在今天,她的父母依舊經常和她說要好好照顧婆婆的話語。
王芳的經歷讓人愈發感慨家風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中國人素來重視家風建設,重家教、育家風,歷來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風建設,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
家風是一個家庭長輩教育后代的方式,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會有什么樣的家庭關系和氛圍,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出什么樣的子女。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父母應該用實際行動培養孩子養成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廣大家庭要把良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做人的氣節和骨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雖然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風,但萬變不離其宗,讓我們共同努力,讓良好的家風教育滋潤著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形成家教家風建設合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力量。(□ 徐譽寧)
總值班: 陳剛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