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系統部署,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面對改革發展新形勢、新要求,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各級領導干部要始終站穩“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立場,以“民之所呼”作為“政之所向”,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金標準”。
從“關鍵小事”摸清群眾所需,念茲在茲當好改革“勤務員”。“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群眾所需是改革最直接、最根本的導向,把群眾“需求清單”變成“幸福賬單”就是民心所向。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強調,要從群眾十分重視、干部容易忽視的“關鍵小事”入手,要在社區養老、物業管理、環境整治等群眾關心關切的身邊事上“扎根駐足”。各級領導干部要持續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逐步建立起為民辦實事的常態長效機制,在群眾關心的住房、就業、醫療、教育、環境等領域推出一系列貼心、務實、有效的改革措施,以“民呼我為”的服務姿態,讓改革舉措得人心、順民意,為基層工作賦能增效。
從“治理源頭”瞄準問題癥結,精準高效當好改革“排頭兵”。“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改革措施合不合適、有沒有成效,身處其中的群眾最有發言權。在改革推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兩頭熱中間冷”的“中梗阻”現象,導致政策下達和民意上傳出現環節阻礙。找準問題根源“摸清癥結”從而“對癥下藥”,方可事半功倍。各級領導干部要用好黨的“傳家寶”,創新性開展調查研究,要在“深謀”“細化”中抓住關鍵,常“上網”多“看報”,好的差的都要看,善于從問題現象看本質,找準、找實問題背后的關鍵要素與“核心訴求”,形成正向反饋的閉環機制,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把群眾迫切關心的、急需解決的“任務清單”及時“銷號”,做到持續跟進、常態長效。
從“反響評價”檢驗改革成效,實事求是當好改革“螺絲釘”。“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各級領導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務員。群眾最痛恨的,就是虛與委蛇、“翻燒餅”式的干部;群眾最期待的,就是能夠不斷展現新氣象、干出新業績的干部。改革進入深水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就需要各級領導干部拿出“孤勇者”的氣度和決心,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唯一的途徑就是“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對于每一位領導干部而言,都應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事為事,把群眾的滿不滿意作為改革成功與否的最高標準,以實際成效促改促提升,全心全意為群眾謀福利、謀幸福,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紅利。(王嬌文張志興)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