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聽非遺、看非遺、吃非遺。”非遺文化是常德河街的“特色菜”,也是春節期間待客的“主菜品”,今年,常德河街的年貨節更關注非遺。門前掛著紅燈籠、樹上亮起七彩燈,臨近春節,湖南常德河街年味十足。(1月16日人民日報)
非遺添彩年味濃,紅火中國滿眼春。濃濃的年味,不只在于物質的豐富,更體現在文化的豐盛。非遺大集上買年貨,文博場館里過大年,“新年俗”里古韻悠悠;天南海北的“村晚”接力直播,舞龍舞獅等非遺活動火熱開展,透出濃濃文化氣息;旅游出行飽覽風光,度假休閑體驗非遺民俗,文旅市場潛力進一步釋放……蛇年春節,非遺元素融入人間煙火,升騰熱撲撲的中國年味。
“非遺”迎春,文化年貨充盈“中國風”。春節熱鬧非凡的民俗活動,是每個中國人心靈深處最溫暖幸福的記憶。“靈蛇獻瑞同心如意”“蛇來運轉金銀滿缽”,天津楊柳青古鎮蛇年新款年畫熱賣,一張張包含吉祥元素的蛇年年畫拉滿年味;北京朝陽區潮玩、文創周邊推出新春主題款,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種草”新年貨;青島市城陽大集上,年貨琳瑯滿目,火紅的春聯鋪滿地面,大紅蠟燭上印著吉祥祝福,水產海鮮活蹦亂跳,流亭大饅頭白白胖胖……蛇年春節臨近,各地民俗活動豐富多彩,“非遺”元素隨處可見,洋溢著濃厚的文化年味。
“非遺”迎春,活態傳承升騰“幸福感”。非遺既是傳統的,也是當代的。非遺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實現活態傳承,有力賦能發展、造福民眾。景德鎮的爐窯里是千年不滅的窯火,潮州繡娘的針腳下是萬千世界,京劇舞臺一桌二椅即可定乾坤……我國已設立非遺工坊兩千多個,帶動數十萬人參與就業。“非遺進校園”“非遺研學季”,“非遺+節慶”“非遺+旅游”,網絡上購買非遺文創、家門口欣賞非遺展覽、作坊里施展非遺技藝……以更多元的方式推動“非遺”文化“活”起來、“火”出圈,百姓日子“甜”起來、“美”起來。
“非遺”迎春,傳統年俗催旺“年經濟”。以春節申遺成功為契機,促進“非遺+春節”深度融合,打造接觸非遺、了解非遺、體驗非遺的場景,可以營造更為濃郁的節慶氛圍,有力拉動節日消費、催熱春節經濟。“探親+旅游”成最熱過節方式,“冰雪熱情”持續高漲,“南北互換”成國內游熱門……各地圍繞年俗、親子、家庭、冰雪等主題,提供文旅新產品和新服務,暢享非遺購、探訪非遺味、共赴非遺游,“非遺購物節”“非遺美食節”等活動閃亮登場,持續提升文旅市場活力,增強節日消費動能,節前消費市場熱辣滾燙。
多姿多彩非遺熱,紅紅火火中國年。廣州傳統迎春花市、南京秦淮燈會、綿竹年畫展覽……文化味與煙火氣交融,透射文化厚度和生活溫度;“非遺”深度融入現代生活,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扮靚紅紅火火中國年。(連貫)
總值班: 吳弋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