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航海日活動的主題是“綠色航海,向新圖強”。全國各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航海日活動,旨在推進中國與全球航海事業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交流與合作,努力建設包容多元、普遍受益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系統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技創新、“藍色糧倉”建設、海洋生態修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億元,海洋船舶新接訂單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引領海洋經濟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躍升。
逐“綠”遠航,點亮綠色航海的發展底色。積極穩妥推進“雙碳”目標落地,全面實現綠色轉型,加速新能源船舶、低碳環保航運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打造綠色港口、綠色航道,構建全鏈條綠色海運體系。堅定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一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推進航運綠色化轉型、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發展的過程中,通過科技創新擺脫傳統的增長方式,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裝備,催生航運新模式、新動能,提升航運業新價值,海洋能、海水淡化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壯大。強化海洋環境保護,守護人類藍色家園,為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引領世界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潮流。
向“新”圖強,把準智慧航海的發展方向。聚焦航運新質生產力發展,我國持續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大力推進海洋科技自立自強,加速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與航海的深度融合,“夢想”號探秘大洋、媽祖海洋數值預報模式全面推廣,不斷提升建設海洋強國的科技成色和底氣。福建加快建設“空天陸海潛”一體化大融合平臺;海南開辟“以場帶產、深海智造”新賽道,一批深海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快速發展;LNG雙燃料船、超大型集裝箱船,這些代表世界最前沿的船舶制造技術在江蘇“落地生花”……向海圖強,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藍色引擎”動能澎湃。
一“路”生花,拓展開放合作的發展空間。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文明的淵藪,更是連接全球的藍色紐帶。近年來,我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深度融入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推動完善海事等領域制度規則,促進航運規則、標準的國際互認,攜手打造暢通、高效、安全的國際海運大通道,為促進海洋文化交融、增進海洋福祉提供中國智慧與方案。我國與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經貿往來日益緊密,以海洋為載體的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科技等交流與合作穩步推進,進一步豐富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彰顯開放胸襟和大國擔當。
向海而生,因海而興。經略海洋,向海圖強。今年是中國航海日設立20周年,也是鄭和下西洋620周年。中國航海日引領國民關心海洋、認識海洋,弘揚“愛國奉獻、開拓創新,不畏艱險、求真務實,同舟共濟、包容合作”的新時代航海精神,持續強化全社會向海圖強的價值認同,聚心集智推動我國航海事業高質量發展,乘風破浪、奮楫遠航。(文/高譚,圖/青聲漫語工作室)
總值班: 曹銀生 編輯: 馬靜靜
來源: 連云港發布